由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组织编写的《中国老年期痴呆防治指南》(版)(以下简称《指南》)24日正式发布。时隔14年后再版更新的《指南》,侧重疾病预防、强调全病程管理、鼓励多学科参与,首次纳入了伦理、安宁照护等内容。
痴呆是指由于神经退行性变、脑血管病变、感染、外伤、肿瘤、营养代谢障碍等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获得性的大脑综合征,其特征是认知功能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领域(如记忆、执行功能、注意力、语言、社会认知和判断等)受损,并可伴有人格改变、精神行为症状等,不能归因于正常老化。引起痴呆的疾病多、病因杂,阿尔茨海默病是其主要代表。目前,老年期(年龄超过65岁)痴呆已成为多发病和常见病,国家和全社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一旦病人进入痴呆状态,则进入了漫长的康复期,期间虽然仍在进行必要的治疗,但生活照护和康复则是主要的内容。照护的质量决定患者的生活质量,照护者的精神状态影响着痴呆患者的生存状态。医院精神科王华丽教授表示:“我们应该为照护者提出照护的目标、措施、照护内容、环境布置等方面的建议,并为老年期痴呆终末期的安宁照护提出建议意见,还要对照护者负担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注重给照护者赋能并尽可能提供更多支持。”
“十余年来,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代表的老年认知障碍类疾病的研究和临床治疗取得了长足进步。痴呆的预防、干预、药物、理念等都有了较大的发展,有了很多新成果及新经验,从诊断分类、临床诊疗到预防策略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指南》主编、中国科医院临床心理科于恩彦介绍,新版《指南》主要包括概述、预防与干预、评估与诊断、治疗与康复、居家与机构照护、照护者支持、推广和实施等7个主要板块。此外,新增了可控危险因素、生物标志物、伦理、安宁照护等8个方面的内容,丰富了评估、多学科协作、非药物治疗等内容。
目前,针对阿尔茨海默病在治疗方面尚无有效方法可以逆转或阻止疾病进展,因此,预防老年期痴呆的发生尤为重要。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教授肖世富介绍,认知功能损害是一个缓慢的渐进过程,在没有进入痴呆前的状态都是干预的时机,而主观认知功能减退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则是干预的重点时期,要突出强调早期干预的作用。实践证明,生活方式的改变能够预防痴呆并且可实施操作,如多用脑、健康饮食、戒烟限酒、控制“三高”、多运动等。对于具有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以及主观认知功能减退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人群,需要提前进行早期干预,延缓疾病进展。
有哪些方法可以提示人们正面临老年期痴呆?浙江大学医院精神卫生科教授陈炜提到,进行老年期痴呆辅助检查,可以揭示痴呆的病因、发现潜在的危险因素、发现存在的伴随疾病并治疗,为痴呆的诊断提供客观证据,有助于查出早期改变。目前,最主要的是核磁共振,可以帮助了解是否有血管性的改变、脑萎缩、脑积水、肿瘤等占位性病变,一方面对鉴别诊断有帮助,另外也可以帮助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同时,建议有条件的应开展脑脊液生物标志物检查,Aβ和tau的PET检查,这对于诊断阿尔茨海默病非常重要。
编辑:小木来源:央广网点点“分享”给我充点儿电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