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疫情产生了连锁反应是,很多还能买买买的地区,忙于储物,按清单囤2-3个月吃的,还纷纷买起小冰柜,夸张的有买入L的,到货才发现是噪音飞起的工业冰柜,花元打包退货。我居于陋室,添多一把台灯都要倍思量,自然不考虑冰柜。但怎么应对被带动起来的泛焦虑?某个早晨,我强忍困意,囤了几天的蔬菜,把冰箱塞满。我们解封快半个月了,按说,没那么快卷土重来,可作为应急训练,我只对蔬菜的保鲜期感兴趣。
然后,我就进入食物安排的焦虑。哪个菜先吃?豆芽、空心菜、茼蒿、油麦菜、菜心、芥兰、荷兰豆、豇豆、玉米、胡萝卜……噢,还有之前没消灭完的番茄、蟹味菇、娃娃菜、白萝卜、蒜苔。如果一天两顿吃素也罢了,我又是必须荤素搭配的人,同步消灭库存的肉类,需要节奏感。比如豆芽和荷兰豆都要配牛肉,就不想挨着吃。第一天灭了豆芽、空心菜,一块牛排、两只鸡蛋;第二天做乌鸡滋补汤,灭了蟹味菇,炒了茼蒿;第三天做排骨汤,灭了玉米胡萝卜,水煮了菜心,煎了两只蛋;第四天,发现油麦菜叶子有点*,就开了一盒豆豉鲮鱼罐头炒,一顿炒油麦菜,一顿炒芥兰,有些咸煮了番茄汤……到第五天,我纠结吃荷兰豆炒牛排,还是炖翅根,再炒娃娃菜,可我看到架子上放得更久白萝卜发黑了。于是决定做白萝卜排骨汤,并把剩的娃娃菜炒了。
巧合的是,中耳炎隐隐发作,不顾疫情登记的麻烦,开处方买了头孢和滴耳液,收到后,先吃下一颗头孢。然后开始做饭,给白萝卜削皮时,觉得它有点干尸,没有霉变,但不是白花花的;娃娃菜呢,茎上有些许小黑点,但没腐烂。我想,它俩属于刚过保质期的菜吧,不要浪费,煮了吃。端上桌就后悔了,看起来没有完全坏的它们,已经质变,吃到嘴里就是霉味,而不是美味。我仗着有一粒头孢加持,把老干妈娃娃菜吃了,萝卜吃几口放弃,万一过量中*怎么办?
我真正体会到食物不自由的痛苦。这轮疫情,主题是忆苦思甜吧,最有腔调的上海,也在食物短缺中返朴。比如住别墅的女主,疫情前有阿姨烧菜,随便一桌都是五星级的菜品,从选材到摆盘,让人艳羡,处处流露上等生活的优越。封城没了保姆和钟点工,要亲自下厨,开始还示范原本会吃不会做的特色菜,强行秀天分,后面萝卜丝鸡蛋汤、麻辣鸭血……越做越平民美食,终于倒在最后一碗大馄饨前。你说,财务自由有什么用?只要三五天吃不上新鲜菜,就和饥荒后遗症的爷爷奶奶一样。是啊,我活了40几年,第一次吃了头孢吃变质菜,小时候,哪怕不是每天能吃上猪肉,蔬菜保证是新鲜现摘的,家家有菜园,不喷农药。现在鸽子笼里,只有抢菜囤菜,看到蔬菜基地的菜农说,没人来收菜,都烂掉了,只觉暴殄天物。
现在理解了那些在乡下不愿意进城的老人,和进了城和子女同住还喜欢捡垃圾和囤食物的老人。以前总用囤积症形容她们,说她们有心理疾病,或者老年痴呆症前兆。总要扔掉她们的“垃圾”,为冰箱里塞满临期食品大吵。更生气老人做饭,不用最鲜的食材,把新的囤成旧的才吃。她们可是经历过三年饥荒,吃过树皮的人啊,你一个月缺吃的,就“退化”到老人的水平,说明啥?我才囤几天菜就乱套了,以前是每天只吃新鲜的,可如果现在还这样,就意味着要不断扔掉先期囤的菜,食物就得不到最大的保障。老人每次吃临期的,就像给食物排队,不浪费一茎一叶。你可以说她们思维固化,可是饥荒的烙印,和固定下来的统筹经验,像堡垒一样不可摧。如果追溯几代人,唯独这一代有此“怪癖”,那更说明是特殊时期的创伤,而非基因突变。
保持最大的悲观,做最坏的打算,保留原始的技能,学会逆境中的生存。每天必须喝咖啡的,只吃进口牛排的人,喜欢鱼子酱的人,涂了指甲油不能做饭的人……没有了腔调。爱美的女人,护肤品没了,开始用开塞露擦脸,这样的“创新”,是对非必要主义的有趣展示。快步走进现代化,享受了物质极大丰富的人们,一夜返贫,也算行为艺术了。比我们适应得更快的是猫,在家养尊处优,只吃某个牌子的无谷猫粮,最好做兔肉鹿肉搭配的生骨肉大餐,每天再补充N种维生素……断粮后,米饭浇点鱼汤也可以津津有味了。再一看,空荡荡的街上,叼着老鼠的流浪猫从容走过。它们不需享受文明成果,率先实现食物自由。偌大城市里被禁足的人们,正是曾经要捕杀它们的、投喂它们的、领养它们的,干预它们繁殖的,如今羡慕起荒野求生。如果大象和猴子知道,堂堂人类关进了“动物园”,该想成群结队大摇大摆进城围观吧。
不知道疫情过后,对这一场大型的生存压力测试,会产生多少建议。最先进的科技和最强大的物流,都无法带来安全感,结束它们只需一个静止键。本以为智能快递车和配送机器人可以完成的无接触配送,变成了高价跑腿小哥和累得腿软的志愿者;本以为坐在家里可以遥控无人超市送货,却变成团长带你团购再找你卸货;本以为方舱的位置管理可以像预订电影票,几号舱满员,几号舱有几个余位一目了然,却变成拉你去兜风再回家;本以为核酸采样车可以完成快速检测,医院绿色通道,病人却在薛定谔急诊和等待核酸之间错失时机;大数据已经精准到你浏览过什么页面,就给你推荐相关精品,摸排一个小区有几个独居老人缺什么,却要一次次人道主义努力……请等待电话通知,请挨家挨户敲门,最缺人时用起人海战术,何尝又不是一种囤积的延伸。
原来,再高级的腔调,也要服从最底端的习惯,相比老一代的十级压力测试,我们只到了一级而已。
(预约咨询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