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40始学琴
了解我早年生活和工作经历的朋友都知道,这个人和艺术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可是,竟然在年近四十骤发少年狂,跑去学琴,估计是很多人始料不及的。
贪图虚名么?还是生活过得太空虚?
答案都不是!
学琴的动机
1、培养与孩子的共同语言
如果说念个学位,是为了获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让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更有开放性和多元化,不至于执迷于自己的已知而不能超脱。
那么,弹琴于我而言,是为了学习一种新的沟通语言。
你知道的,家有琴童,作为家长总是坐不住,要督促孩子去学琴,孩子大了,就会嘀咕:你行你来。虽然还没说出来,但这种无声的反抗,似乎呼之欲出,势不可挡。
干嘛非得指望子女呢?自己会一点不是更有底气吗?
过往一年的实践证明,自己学琴比督促孩子学琴管用。孩子看到家长在弹琴,热情会无形之中被激发,练习的次数增多。我起步晚,学习能力跟不上,悟性也不足,弹得不好,孩子看不上,孩子就很有信心地展现自己的技术,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练琴的频率。
2、以好奇心发现世界的美好
单单为了亲子这个目的还不足于下决心学琴。
一次偶然的机会,读到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新视野》,提到包括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身体-动觉智能等7种智能在内的多元智能,很受启发。我们不是天天鼓励下一代要全面发展吗?那我们自己这一代尽力了没有?
我们总是习惯于抱怨儿时父辈没能为我们创造优质的学习条件。那么,是不是等同于自己向现实低头了呢?
你是不是也很不屑于那些一边监督孩子努力学习,自己一边疯狂刷抖音看八卦的家长呢?
读了加德纳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不管你处于哪个年龄,都要认真用好自己的大脑。
调侃点讲,把学琴当作健脑操,通过训练自己的左右脑切换运动,是为了延缓老年痴呆症。严肃点讲,就是培养自己敢于以好奇心去发现世界的美好,学习一种艺术语言,就是打开了一扇窗户,发现另一个领域的美好。
3、用一件高难度的事对抗另一种高难度
上半年疫情期间,哪也去不了,这段时间只能一边居家给学生上网课,这是工作;一边遵照导师的指导,起草博士论文的全文初稿,这是学习。学习和工作同步进行。
日子过得简单、紧凑、有序但脑袋却是紧绷的,如果你有登山的经历就知道了。
我想,学琴的机会来了,用一种高难度的工作(学琴)对抗当下高难度的工作(博士论文工作),这可能就是生活。
就像玩铁人三项一样,骑车游泳跑步三项运动轮流来。骑单车累了就换个姿势游泳,游泳累了,就换个姿势跑步,这样,只要整个身体没有一处是不累的,也就不觉得累了。
这个逻辑有点荒谬,但在当时来看,于我而言是奏效的。那段时间,日子过得很有规律,跟着老师的节奏一点点练习,竟然至今还没放弃。
结语
今天回头想想,学琴的日子一晃已经一年多了。
我突然想起10年前,那时还在企业工作,和同事闲聊时,说以后要学一种乐器。很难想象那时身边的同事会怎样看待这个梦想,可能更接近于痴人说梦吧。
但今天回头想想,当时无意中画下的饼,今天终于有机会走近它了。
当然,这个过程一定是跌跌碰碰的,是需要家人和邻居理解的。起码,他们的生活是被干扰的,因为从噪音到音乐仅仅一步之遥,过程却偏差太大。
通过以上描述,想表达的是,我学琴的目的很纯粹。主要是为了自身的利益着想,顺道兼顾一下亲子。
今天把它写出来,其实是想倡导一种终身学习、终身成长的理念。
请你放低一些成见和执念,哪一天想开始都不晚。
每个人的生活可以在平静中绽放芬芳,活出生命的意义。
你要的生活,得你自己做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