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1点07分,
“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噩耗传来,举国哀痛。
照顾他的医护人员哭成泪人。
很多长沙市民自发来到街头,
在雨中送别袁老。
众人齐喊“袁爷爷,一路走好”
袁老的母校,西南大学的学生,
自发地前往袁隆平雕塑前,哀悼学长。
这位令全世界瞩目的中国人,
这位“养育”了亿万人口的杂交水稻之父,
这位一生朴实无华的老人,
真的离开了他热爱的这片稻田。
还记得他有两个梦,
一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全世界共享杂交水稻技术,
让更多的人不再饿肚子;
二是“禾下乘凉梦”,
他坐在水稻比高粱高,
水稻秸秆比扫帚还长的稻穗下乘凉。
网友无数次地为袁老祈福,
希望时间足够宽待他,
让他去实现他的“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去实现他的“禾下乘凉梦”。
但世事无常,祝福期许犹在,
一代“杂交水稻之父”却突然离开了这个世界。
1少年种梦,为国为民
袁隆平对这亩稻田爱得如此深沉,以至于很多人误以为他是农民家庭出身。
其实不然,袁老是真正的书香门第,他的父母是那个年代少有的知识分子,父亲从东南大学毕业,母亲是英国教会学校的高材生,后来成了一名老师。
袁老最初的梦想也不是搞农业、研究水稻。他与水稻的缘分,源自于一次次的阴差阳错。
21岁时,还在上大学的袁隆平考上了空*,结果在报到前一天,国家考虑到当时的大学生太金贵,又正值抗美援朝,所以参与选拔的大学生被全部退回。
22岁时,因为爱好游泳,他又差一点进入国家游泳队,结果因为选拔比赛时微弱的差距(录取前三名,他第四名)而落选。
23岁时,无缘蓝天和碧水的袁隆平,从西南农业大学毕业后,选择到湖南的一所农校教书,这一教,就是18年。
在乡下教书,虽然条件艰苦,但与青山绿水相伴,袁隆平的日子也过得恬静淡然。
他说自己是一棵种子,无论扎到哪里,都会生根发芽。
只是不久后,三年自然灾难来临。
提及那段时光,曾经的老人常常痛苦地回忆到:“那时候谁家没饿死过人啊!能活下来的都是啃树皮、吃草根熬过来的。”
望着满目疮痍的国土、举家逃难饥民脸上的菜色,袁隆平第一次知道了粮食对一个人民、对国家的意义。
他说:“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是粮食的重要性。上世纪六十年代,饥荒的时候饿死人,我都亲眼见过。大家都没有饭吃,叫花子过去讨饭,饭都没有,你讨谁?”
所以,袁隆平在心里就种下了一个愿望:研究“杂交水稻”,解决中国人的粮食问题,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吃得饱饭。
只是,杂交水稻技术是世界难题,连发达国家都没有突破,更别提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了。
袁老没有被吓倒,反而迎难而上,从年就开始专心研究杂交水稻,袁隆平把自己一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杂交水稻。
难关一次次被攻克,水稻一次次增产:亩产公斤、公斤、多公斤。
现在,中国人民都能吃饱了,世界上50%的水稻田也都种上了杂交水稻,全球稻米产量再增加1.5亿吨,增产的粮食能多养活四五亿人。
一个记者曾问过袁隆平:以前研究水稻的日子苦不苦?
袁隆平满脸骄傲说:苦,可是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都远离饥饿,苦也值得。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正是因为有袁隆平这样愿意忧国忧民的侠者,那些不可能的科学研究才统统变成了可能。
2天下难事,恒者得之
曾记得央视的记者采访袁隆平:“你是不是特别担心当年那种饿死人的场景再次出现?”
他双眼蓄着泪水,连说两个“不可能了”“不可能了”,然后长舒一口气。
为了这个不可能,袁老坚持了一生,也奉献了一生。
为了寻找到培养“人工杂交水稻”的“天然的雄性不良水稻”,袁隆平和学生头顶骄阳,脚踩泥水,忍受着蚊虫叮咬和稻叶的割伤,用5倍放大镜观察了多株水稻之后,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水稻。
为了不耽误最佳的育种季节,袁隆平狠心离开自己刚刚出生三天的儿子,毅然南下,这一走整整七个春节都未能回家团圆。
除了身体和情感的痛苦,袁老承受更多的是世人的冷落和嘲笑。
特殊时期,袁隆平曾因为所谓的“自由散漫”,差点被抓进了牛棚,杂交水稻的研究也险些被扼杀在摇篮里。
又一年,袁隆平精心培植的试验田被人为摧毁,如果不是在一口水井中找到了5棵幸存的秧苗,多年的心血都将毁于一旦。
之后不断配种的杂交水稻却只长苗不长稻,有人冷嘲热讽:“可惜了,我们人类不吃草,不然你袁隆平的研究成果还是很有价值的!”
但袁老却说:“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
因为这份质朴和坚定,袁老在重重阻力和质疑嘲讽面前从未放弃,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次实验,总结每一次经验。
年,努力了9年的袁老终于等来了柳暗花明: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之后,一次次刷新纪录。
中国人彻底摆脱了饥饿的困境。
人人称他为救世主,可他说自己只是个种了一辈子稻的老农民,依旧面朝*土背朝天,顶着骄阳似火,披着寒露星光,奔波在稻田和家之间。
他将国家奖励给他的青岛市国际院士港的别墅,改成了团队研发海水稻的科研室;
他开通了国际班,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养了0多名杂交水稻技术人员。
有一次去体检,医生为了测试他有没有老年痴呆的迹象,就给他出了一道算术题,袁隆平一下子就说出来了。
医生忙说:“没有痴呆,没有痴呆。”
袁隆平这才松了一口气,然后开心地像个孩子:“我们搞科研的,最怕痴呆。既然我还没有痴呆,那就要继续工作,退休对于我来说是不存在的事。”
他穿着35元的衣服,却让8亿人都吃饱了饭。
鲐背之年,他依旧在为“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和“禾下乘凉梦”努力。
我想梦想照进现实之前,总有一段荆棘丛生的黑暗路。
袁隆平却在这一条荆棘路上,走出了禾苗满地,走出了稻谷飘香。
3老骥伏枥,质朴可爱
袁隆平所研发的杂交水稻为国家甚至人类做出的贡献不言而喻,然而这个国宝级的大科学家却一点派头也没有,最近几年,网友们更是被袁老的质朴可爱圈了粉,都亲切地称他为“90后梗王”。
90后,是袁老的自称,指的是那一年他虚岁刚好90岁。
梗王,是因为在采访中,袁老经常不按常理出牌。
实名吐槽博士生难带:“现在的博士生我不带了,辛苦得很、麻烦得很哪,那是要死脑细胞的。”
后来记者又问他团队中的精英好不好管啊,袁老又是皱眉,又是挠头的表情着实可爱。
而且,对于“帅”这件事,袁老非常自信。
去年国庆,袁老获得了“共和国勋章”。去北京领奖前,他高兴得像个孩子,穿上西装、系上领带,有人问他“袁老帅不帅”,他干脆利落:“帅!”
袁老经常在一个偏僻的路边小店理发,不仅自己设计发型,剪完头发后还会俏皮地打趣:“哇,我又年轻了。”
不要以为袁隆平是不解风情只会吐槽的钢铁直男,在妻子邓哲面前,他会瞬间变成甜甜的宠妻狂魔。
年轻人节日送礼的习惯他也有,每到结婚纪念日,总给妻子买点“blingbling”的首饰;
出差时还惦记着给老婆买裙子,但又不知道尺码,就干脆大手一挥买了两条,让她“哪条合适穿哪条”;
老婆好不容易考了驾照,刚想过过飙车瘾,他却一口否决“好不容易团聚了,我想多守着你几年”;
就连老婆洗澡时,他都害怕她碰上煤气中*,隔几分钟就要喊一遍老婆的名字。
针对这些生活趣事,袁老是这样说的:
“很多干部退休之后没事干,不打牌不下棋,不跳舞不唱歌不打球,没有什么爱好……”
你以为他接下来要说什么深刻的大道理?袁老的总结却是——
“没有爱好,结果变成老年痴呆症。”
在年轻人心中,他不是一个只能远远仰望的名人;种种生活的小细节,共同构成了一个可爱又生动的袁老。
他像我们身边有血有肉的自家爷爷一样,虽然是传奇,是奇迹的创造者,却也最朴实温暖。
有人拍到袁老颤颤巍巍去超市看米价,然后心满意足地从超市出来。
结果被网友延伸出来一个梗:“只有袁爷爷可以说我胖,毕竟我是吃他家大米长大的。”
还记得袁爷爷反复提及的“禾下乘凉梦”。
“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后来,有人把这段话描绘出的场景绣成了一幅湘绣,如今挂在中国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画面中的袁老一手托腮,一手持穗,躺在田间,被巨大而茂盛的水稻包围着。
请放心,袁爷爷,在您走过的路上,依然有人在走。
您做过的梦,依然有人在追。
您未完成的梦,终将会实现。
写在最后在豆瓣上看到这样一段话:
像袁隆平这样的人,他们可能真的是被普罗米修斯盗下来的火种,他们存在,便是人间的一道光,驱散了黑暗。
袁老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稻田,水稻就像他的血液一样,而我们能做的唯有将他的事迹铭记于心,将他的精神代代相传。
稻香飘四海,英名千古传!
袁老,一路走好。
END平台简介:智赢有方(ID:gh_2ff0db)《少年智力开发报》小学版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