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征事实:通胀大缓和
后危机时代是破除信仰的时代,传统经济理论在解释或预测宏观经济运行中几乎是集体遭遇了“滑铁卢”,这突出体现在通货膨胀问题上。衰退期,产出的下降和失业率的上升并未带来通缩(missingdisinflationpuzzle);复苏期,产出的上升和失业率的下降也未带来通货膨胀(missinginflationpuzzle)。对此,菲利普斯曲线、货币数量论[③]、利率观点(费雪效应[④])都不能给出逻辑一致的解释(Milesetal.,)。通胀风险似乎不再是主要矛盾,如何避免通缩-债务螺旋才是*策当局的首要关切。实际上,在信用货币时代,通缩实属罕见(图10.2与图10.)。通胀的特征事实在不同时期有较大差异,根据英国的情况,可分为如下六个时期:(1)金本位时期(-);(2)两次世界大战时期(4-);()布雷顿森林时期(-年);(4)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到欧洲货币体系(EMS)危机(4-);(5)大缓和(4-);(6)后全球金融危机时期(至今)。通胀均值最高的是4-年(8.69%),这主要是受到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仅次其后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4.77%);波动性最高的是两次世界大战时期(标准差8.79%),其次是金本位时期(5.86%)。美国的情况与英国类似,通胀均值的峰值为6.1%(4-年),标准差的峰值为7.29%(5-年)[⑤]。图10.2:英国通胀率(至今)图10.:美国通胀率(至今)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全球通胀的特征表现为:第一,通货膨胀率持续下行,至20世纪末,OECD国家核心通胀的中位数已降至2%以下,其中部分国家开始出现通缩,非OECD国家核心通胀的中位数降至.5%,较90年代初分别下降4和6个百分点;第二,无论是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内部,还是彼此之间,通胀都经历了大收敛。年金融危机之后,组间通胀的收敛特征更加明显,至年末,发达国家通胀率中位数分别为1.7%,发展中国家为2.24%;第三,通货膨胀率的波动性下降,联动性增强。比较而言,整体(headline)价格通货膨胀率的联动性较核心通胀更强;本世纪以来,OECD国家核心通胀中位数基本运行在2%上下0.5个百分点范围内波动,非OCED国家的波动区间为4%上下1个百分点,四分位数间距(IQR)高度重合(图10.4)。图10.4:OECD与Non-OECD国家核心通胀率的变化通胀的全球化特征致使任何封闭经济的分析思路都可能得到有偏的结论,也正因为如此,才引致了各类通胀之谜,如近三十年来菲利普斯曲线消失之谜——菲利普斯曲线的斜率平坦化,以及年大危机之后“消失的去通胀”(missingdisinflation)之谜——在主要发达国家,即使失业率大幅上升,通胀率也未持续下降等。之所以被称之为“谜题”,都是因为违背了以菲利普斯曲线为代表的历史经验,劳动市场松紧程度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不再成立[⑥]。A.W.菲利普斯(A.W.Phillips,)检验了-年英国的失业和工资情况,发现失业水平与工资变化率(即工资通胀)之间存在非线性的反比例关系。这一经验规律后来被证明具有普适性,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前,它被奉为新凯恩斯主义的信条而写进教科书,也成为货币*策管理者在管理需求中平衡通胀与失业的支点。但这一规律在70-80年代的滞胀期被打破。新货币主义与理性预期革命取代新凯恩斯主义而成为主流,通胀与失业的可替代性被认为只在短期有效,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位于自然失业率(潜在产出)位置的垂线,货币等需求管理*策只能取得短期效果。随着世界进入“低通胀+充分就业+高增长”的“大缓和”时期,菲利普斯曲线变成一条位于2%通胀率的水平线,菲利普斯曲线“消失”了。应慎言菲利普斯曲线消失了。一方面,从最原始的意义上讲,菲利普斯曲线只是反映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及工资对供求缺口的响应。菲利普斯曲线的斜率反应的是工资弹性随供求缺口的变化。只要两者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它就没有消失。无论是二战后初期的负相关性,还是20世纪70年代的正相关性(长期为垂线),抑或者是后危机时代的水平线,都是菲利普斯曲线。失业与工资的相关性,取决于冲击主要来自于供给侧还是需求侧。需求侧冲击不会改变失业率与工资通胀率的反向关系,只会导致点在菲利普斯曲线上的移动。此时,货币*策等需求管理*策可有效实现平衡。反之,供给侧的冲击则会导致菲利普斯曲线的平行移动,使通胀与失业表现出正相关性,而压抑通胀的需求管理*策会加剧失业。供给冲击与需求管理的综合结果,就是菲利普斯曲线斜率的平坦化。另一方面,数据(时间序列还是面板)、时间区间和通胀指标的选取都会影响菲利普斯曲线的斜率。考虑到货币*策在宏观层面上消除了通胀与失业的负相关性,研究者转而采用州或市一级的面板数据(Hooperetal.,)考察菲利普斯曲线的特征,结果发现,两者的负相关性完好无损。还有观点认为,宏观层面的失业率数据可能会存在失真的情况。除此以外,由于价格型指标的多样性,如整体物价、核心物价(不包含食品与能源)和工资指数,以及不同群体通胀预期的差异性[⑦],选用不同的指标,结论也会不一样。一般而言,相比于物价,工资的产出(或就业)缺口弹性更大。当实际失业率低于潜在失业率时,工资上涨的可能性和幅度都会大于物价。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共识是:第一,菲利普斯曲线并未消失,最多只是在有限的场景中休眠了,如果采用面板数据,通胀与失业的相关性仍然显著;第二,菲利普斯曲线是非线性的,通胀压力在失业缺口转为负值后非线性递增;第三,菲利普斯曲线的斜率有明显的时变特征。一个明显的结构性转折点是20世纪90年代初,核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通胀率与失业缺口的负相关性趋弱,至本世纪初,通胀-产出缺口系数已降至非常低的水平,年金融危机之后进一步下降。工资通胀与失业缺口的负相关性仍然存在,但也明显下降(图10.5)。图10.5:菲利普斯曲线斜率的时变特征规律一经发现,在其成为共识和被利用的过程中,也将逐渐消失。但是,这并不代表规律内在的逻辑或约束消失了,也许它只是从数据中消失了。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