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痴呆,并不仅仅特指阿尔茨海默病这些分类
TUhjnbcbe - 2021/8/12 18:02:00
济南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c/190326/6997155.html

在老龄化社会

普及「痴呆」的临床分类很重要

至少可以让我们清楚了解到

「痴呆」这个严重的认知障碍问题

需要依靠专业的神经科医生

来进行科学评估和干预

而不是随意给反应变慢的老人

扣上「痴呆」的帽子

痴呆包括许多种类

并不仅仅特指「阿尔茨海默病」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编辑整理︱仁芯

痴呆的定义

痴呆是一种获得性持续性认知功能障碍,即在无意识障碍的情况下,在认知、记忆、语言、视空间功能、情感或人格等五项心理活动中,有认知和记忆力障碍和后三项中至少一项功能缺损,且影响其社会、生活、职业功能者。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年期痴呆的发病率大幅度攀升。老年期痴呆按病因大致可分为:阿尔茨海默病(AD)、血管性痴呆(VD)、混合性痴呆(MD)和其他原发性或继发性痴呆。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多在2%~7%。我国现有老年人口1.4亿,其中约有万老年期痴呆患者。

痴呆的分类

01

按病变解剖部位分类

◎皮质下痴呆:主要临床症状为思维和运动缓慢、人格和情感改变、记忆减退及其他认知功能障碍;造成皮质下痴呆的疾病有帕金森病、享廷顿病和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等。

◎皮质性痴呆:以失认、失用、失语和记忆障碍,尤其是回忆障碍等表现比较突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皮质性痴呆的代表疾病。

02

按病因分类

◎原发性痴呆:如阿尔茨海默病;

◎继发性痴呆:如血管性痴呆,亨廷顿病、多发性硬化、肝豆状核变性以及其他躯体疾病继发的认知功能损害。

03

按临床转归情况分类

◎真性痴呆:如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额颞叶痴呆、路易体痴呆、克雅病、麻痹性痴呆等;

◎假性痴呆:如抑郁性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

01

流行病学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痴呆中最常见的类型,占所有病例之50%至70%。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80岁以上的患病率高达20%以上。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AD的年发病率约为1%。患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但85岁以后,患者发病率不再随年龄增高。年,德国神经病学家Alzheimer首次报道AD病例。

AD是一种起病隐袭的进行性发展的痴呆,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和执行功能等认知障碍为特征,同时伴有精神行为异常和明显的社会生活功能减退,AD的自然病程为3~8年,少数患者起病后可存活10年以上或更长的时间,与是否并发躯体疾病关系密切。

目前一般将65岁以前发病的称早发型,65岁以后发病的称晚发型,有家族发病倾向的称家族型AD,无家族发病倾向的称散发型AD。

02

危险因素

痴呆家族史、帕金森病家族史、Down综合征家族史、脑外伤史、抑郁症史和低教育水平等。目前认为与AD相关的社会人口学危险因素主要有:高龄、女性、丧偶、低教育和低经济水平。

03

如何治疗

病因不明,尚无特效治疗。目前证实有效的治疗方法基本上都属于对症治疗,包括针对认知及社会生活功能减退和精神行为症状的治疗。治疗方法包括社会心理治疗和躯体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

临床上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是胆碱酯酶抑制剂和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对轻中度患者疗效相对较好,重度患者疗效欠佳。

扩展阅读↓

有这十大征兆,要警惕阿尔茨海默病!

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是由于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痴呆,也称多发性梗死痴呆。临床表现差异比较大,与血管病变的部位和类型有关。

VD是我国老年期痴呆的第2位原因,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占我国老年期痴呆的20%~30%。当VD和AD的病理变化同时存在时,称为混合性痴呆。

VD多见于60岁以上伴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因该病在临床表现和诊断方面的复杂性,至今尚无可靠的流行病学资料。

VD确诊后的病程大概为5~7年,许多患者的生存时间还要长得多。早防早治可有效地延缓病情进展。

额颞叶痴呆

额颞叶痴呆(FrontotemporalDementia,FLD)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具有独特病理变化的脑退行性疾病。尸解发现脑萎缩仅限于额叶和颞叶,故因此命名。

本病至今原因不明,大约有20%的病例有明显遗传倾向,有研究认为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FLD的病理学改变为额叶和颞叶菱缩并发某些脑叶的明显局限性萎缩,脑室扩大多不对称,侧脑室下角扩大明显,皮质严重萎缩,基底节、丘脑、尾状核也可出现萎缩,但小脑不受影响。

临床特点是进行性痴呆、语言障碍、早期出现人格改变。本病病程缓慢,呈进行性衰退,起病2~10年内死亡,平均5年,少数患者可存活10余年。

FLD以女性多见,女性的患病率几乎是男性的2倍。

Creutzfeldt-Jakob病

CreutzfeldtJakob病(CJD)是一种快速进行性痴呆,伴肌阵挛和特征性脑电图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在年、年分别由Creutzfeldt和Jacob描述,并因此而命名。

该病又称亚急性海绵状脑病,在动物上表现有羊瘙痒病、牛海绵状脑病(疯牛病)等。传染源是来自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耐高温、耐紫外线和福尔马林的蛋白质性质物质。CJD患者的脑、肝、脾、肺、淋巴结、角膜和脑脊液内存在这种物质,针头或手术器械都有传递疾病的可能。

致病原能通过直接接种传递给动物,引起与人类相似临床病程表现。早期将致病原称为慢病*,现一般称为朊病*。

本病是种比较罕见的疾病,发病率约为百万分之一,多为散发性。

5%~10%的患者有家族史。家族性CJD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脑组织也能通过接种至动物而致病。

多数患者于50~60岁发病,女性略多于男性。一部分患者在脑症状出现前几个星期发生疲劳、体重下降、睡眠不佳、食欲下降等前驱症状。最早的神经症状常为行为异常淡漠、记忆缺损或伴有小脑功能异常和视力模糊、幻觉妄想等,持续数月后恶化,半年内即可发展为严重痴呆;肌阵挛通常突出,可有肌萎缩、肢体无力、强直、震颤和舞蹈-指划动作,还可出现失语、构音障碍和共济失调。晚期患者呈昏迷状态,肌阵挛消失。80%以上的患者于起病后1年内死亡,少数拖延达2年以上。

麻痹性痴呆

麻痹性痴呆是由梅*螺旋体侵犯大脑实质而引起的慢性脑膜脑炎,为神经梅*最严重的一种类型,可发生躯体功能减退和日益加重的智能损害和人格衰退,最终导致痴呆和肢体麻痹,故称为麻痹性痴呆。

梅*患者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性行为传播。初次梅*感染后到发生本病的潜伏期为10~20年,平均潜伏期为6~12年,也有个别病例长达20年以上。

发病高峰年龄在30~50岁,男性多于女性。

有1%~5%的梅*患者可能发展为麻痹性痴呆。近年来,此病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

麻痹性痴呆的病理改变有蛛网膜增厚,蛛网膜下隙扩大,脑回萎缩,以额叶、颞叶和顶叶前部最明显,小脑、脑干、纹状体和下丘脑也可累及。脑室系统呈对称性扩大,脑室壁有颗粒性室管膜炎表现,尤以第四脑室最明显。

本病早期常表现为头痛、失眠、注意力减退、易激惹和疲劳等类神经衰弱症状。随着病情发展,患者的精神症状日益明显,举止轻浮、放荡不羁、寻欢作乐挥霍无度,只图个人享受,丝毫不知履行对亲人的责任。对外界事物反应淡漠,对任何悲喜事都若无其事、无动于衷。有时无故出现抑郁,或情绪控制能力减弱而出现哭笑,常因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勃然大怒。智能障碍明显,记忆减退,计算力下降,出现各种妄想性体验,如夸大、被害、疑病和罪恶等妄想。

路易体痴呆

路易体痴呆(DementiaWithLewyBodies,LBD)是近年来才被推荐作为一个痴呆类型,临床特点主要有认知功能损害的波动性、视幻觉和同时伴有帕金森综合征。

LBD的典型病程为波动性进展,起病年龄较晚,在疾病的早期,表现为记忆、语言和视觉空间能力损害,患者的认知功能在正常与异常之间波动,觉醒状态和注意力的波动使患者时而模糊时而清醒。

该病的病理特征为大脑皮质神经元内具有典型的路易体。近10年来有多项连续痴呆患者的尸检报道,LBD占连续临呆患者的15%~25%,平均约为20%。

LBD多见于老年人,偶见于年轻人,男性略名于女性。LBD在人群中的患病率和发病率等流行病学研究还很少。

如果你想学习更多国际最新老年痴呆症康复资讯,点击左下角的原文阅读,报名国际老年痴呆护理培训课。本课程将讨论家庭保健专业人员满足轻度和早期痴呆患者需求的关键信息和最佳实践。将讨论用于管理功能变化的诊断工具,行为挑战和最佳实践。此外,还将介绍患者和家庭教育方法以及长期规划策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痴呆,并不仅仅特指阿尔茨海默病这些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