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忌影像编辑Geethan
和周仰的电话采访,约在了五月底的一个傍晚。这天下午,她刚刚去卢米埃四刷了电影《魔戒》(TheLordoftheRings),依然会被电影所打动,“还好今天大概就用了七八张餐巾纸”。周仰的摄影创作,始终和她的生活经历与阅读偏好密切相关。她拍摄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外婆,集结成作品《漫长的告别》。她痴迷于托尔金(J.R.R.Tolkien,语文学家、作家)创造的中洲(Middle-earth)世界,并用一本画册《一颗星照耀着我们相遇的时刻》对托尔金致敬。而同时作为一名译者,周仰也在不断从西方的摄影文本里对照着自己的创作坐标,梳理创作理据。广播电视新闻和报道摄影的专业背景,培养了周仰作为观察者的思维方式。而在具体的创作中,摄影是她手中对抗死亡焦虑的盾,也是她感知现实与她的“神话时空”的“魔戒”。希望这次对话,也能带给你新的思考。温馨提示:本文篇幅很长,收获属于耐心读完的人。周仰
摄影师、译者
坐标上海
代表作品与项目:
《漫长的告别》(Fading)
《不朽的林泉》(Fa?rie)
《神话的遗址》(SitesofMyths)
▲选自周仰《神话的遗址》(SitesofMyths)系列。
对话
主持人(G):无忌影像编辑_Geethan
访谈嘉宾(Y):摄影师_周仰
-01-“我比较喜欢可以停留下来的感觉。”G:周仰你好。先和大家介绍一下你自己吧。
Y:我是年出生的,我们家其实挺普通的。我外公外婆爷爷奶奶那一辈来到上海,所以我爸妈都生在上海,我也是生在上海。我爸妈是工厂里的普通职员。
G:你在接受无忌《她影像》采访时提到,小学时候,你就在暗房里,看父亲放映底片。
Y:对,都是黑白照片,用放大机放映底片。他就是爱好摄影,喜欢拍拍风景,*山、三清山什么的。小学的时候,平时也不能晚睡,他每次放照片,我就可以在他边上看,睡得晚一点(笑)。
G:后来本科为什么学了广播电视新闻?
Y:我在高中就跟语文老师关系比较好,挺喜欢写东西。但是又觉得中文系好像没什么出路。那个时候,也会买一些书看,看一些调查记者写的东西。我想复旦我也考不上,但又不想去外地上学,最后就选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广播电视新闻。
G:你在本科阶段对什么感兴趣?
Y:我的毕业论文,写的是关于中国独立纪录片的编年史。那个时候我看过很多这方面的作品,像吴文光的《流浪北京》、朱鹰文的《秦关路十号》。这些片子都是属于(被主流)干预比较少的,是相对独立的影像,不是那种栏目片。
G:独立纪录片哪里吸引你?
Y:纪录片的那种不可预料性。因为拍的是真实的生活,你不会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事情,不像剧情片有套路。纪录片里,生活就是这样发生的,没有所谓套路可言。看纪录片可以看到一些不同人的生活状态,非常真实。
G:那后来怎么想到去英国学报道摄影?
Y:我毕业后在电视台外语频道工作了一年,但是工作安排就不是很满意,没有把我安排到一线编导的岗位,而是在行*办公室做一个职位。坐办公室可能有一些仕途上的发展,但当时就觉得不想做,还是想做内容。待着没意思,就想要不要出去读书?当时外语频道的那些制片,大部分都是海归的背景。
在电视台的时候,我也感觉到电视的工作方式不是我特别想要的,因为电视非常快,看完就结束了,其中任何一个画面也很难去停留下来。我喜欢纪录片也是觉得纪录片的节奏是比较慢的,我比较喜欢可以停留下来的感觉。照片也是如此,照片是静止的,可以停留更长的时间。
另外,做独立纪录片,需要花很多时间去跟人接触。这种人与人的接触,不是电视那样非常快速的,今天采访完,明天就再见了,需要花很长时间去建立信任关系。报道摄影也是如此,需要花时间去拍,去建立信任。
▲本科时拍摄纪录短片。
G:但是报道摄影是一个不太好生存的职业。
Y:本科的时候老师就给我们讲“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其实那个时候我就在看卡帕的作品了,战地报道的东西很吸引我。那个时候闾丘露薇(上海人,前凤凰卫视记者,全球首位进入阿富汗腹地喀布尔采访的华人女记者,编者注)也很红,我就特别热血沸腾,很想去做这方面的东西。
-0-《老去》:源于恐惧,但不止于恐惧G:在英国学习报道摄影,和在国内的学习环境有什么不一样?他们的教学方法是什么样的?
Y:我在英国上的报道摄影(photojournalism)的课程,不是以学术研究为主导,是以实践为主导的。当然也会有关于摄影的历史理论课程,但不是架空的理论。那里的学习比较强调叙事(storytelling),用视觉的方式叙事,当然还有写作,你有了一个项目,怎么去写自己的阐述、写自己的专题论文(Monograph),去把它说清楚。
他有一套完整的研究方法。你要去拍一个东西,你为什么要拍?跟你自己有什么关系?前前后后还要做一些研究,你前面有什么人拍过?有什么人用其他的方式呈现过?你怎么样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增加一些自己的视角?
像我们做毕业作品,大概有两个月的时间,要跟很多不同的导师谈,他们再请一些其他的嘉宾,像图片编辑、画廊的策展人过来,整个班级坐在一起,每个人上台,像做一个提案一样去阐述。
G:你有两个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