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似乎什么都不认识了,人,物,字——眼睛看到的全不认识,耳朵听到的全无反应,他们失去了对环境的感知力。行动与自理能力被剥夺,吃饭要人喂,大小便失禁,全身肌肉僵硬,无法抬头不会微笑;甚至说话沟通都变成奢侈,只间或念叨一些没有意义的词语或破碎残句……
他们就是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记忆减退,认知障碍是他们的核心特征。
AD全球危机,潜在患病人群规模庞大
目前,全球约有万老年痴呆症患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到年,老年痴呆症患者将上升至1.52亿。全世界,大约每3秒就有一位老年痴呆患者。在美国,阿尔茨海默病已经赶越癌症成为了最可怕的疾病。截至年,我国有多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是全球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老年痴呆总人口的25%。据估计,到年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病人数将超过万。△资料来源:《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家庭生存状况调研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会使患者智力严重致残,病人一般会从轻度记忆与认知障碍到最后变成植物状态,这无疑对病人本身以及亲属都是巨大的煎熬与折磨。患者平均生存期为5.5年,这也使得老年痴呆症成为继心血管疾病、脑血管和癌症之后,威胁老人健康的“第四大杀手”,而良好的心理、生活护理,能够延缓患者的病程,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然而,很多人到目前为止对于该疾病的认识仍存在大量误区,导致我国阿尔茨海默病就诊率和治疗率都非常低。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阿尔茨海默病分会主任委员解恒革教授在解读《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家庭生存状况调研报告》时表示:“85%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家庭认为老人记忆下降是自然衰老过程,没有必要治疗而延迟就诊”。什么是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发病隐匿的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临床表现主要有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该病多发群体为65~70岁以上人群。根据目前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尚不明确,风险因素与假说多达几十种。临床上大约有40%左右的患病人群属于炎症型,即代谢有问题、肥胖、高脂肪、高血压又伴有炎症的一类人为阿尔茨海默症高危人群。一项发表在《神经影像》(Neuroimage)杂志上的研究显示,炎症似乎对大脑进入并保持警觉的准备状态有特别负面的影响,认知障碍或许与炎症的这种影响有关,“我们的研究已经确定了大脑中一个特定的关键过程,当炎症存在时,它显然会受到影响。”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全球医学界对这种病仍束手无策,甚至连病因至今都尚无定论,也没有能治愈阿尔茨海默病的特效药及治疗。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阿尔茨海默症比癌症可怕,与之相关的研究落后了25年。过去20年来,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研究几乎全*覆没。礼来、阿斯利康、强生、辉瑞、罗氏等制药巨头的多个单抗药物均在Ⅲ期临床惨遭失败,损失惨重,这为阿尔茨海默氏症的新药研发领域蒙上了厚重的阴影。几十年来,唯一可用的治疗方法是试图恢复大脑中神经递质水平的药物,但这类药物只能对症治疗,仅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近年来,神经再生理论的发展和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成功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干预提供了新的视角。大量研究表明,移植的干细胞能够存活、迁移、分化为功能性神经元,融入宿主神经回路,修复神经功能。干细胞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机制
以神经生长支持为目的,干细胞能够调节脑内炎症性环境,重建神经微环境,通过降低损害正常神经结构的因素(如减少β淀粉样蛋白等的异常堆积)促进受损神经单元的恢复和突触连接,从而有效改善病症。主要作用机制包括:保护神经元,修复脑损伤抑制营养不良的神经元突起数量、增强神经可塑性,改善认知障碍调节神经炎症,调节促炎和抗炎生物标志物的稳态,改善疾病症状干细胞疗法干预AD、重建神经微环境效果显著
研究表明,将人体干细胞移植到AD模型小鼠体内,可通过减少淀粉样β蛋白的积累,减轻记忆和学习能力的下降速度,减缓AD的病情进展。在淀粉样蛋白β42(Aβ42)存在下与小胶质细胞共培养可通过上调β淀粉样降解酶Neprilysin(NEP)来降低Aβ42的水平,而NEP是由干细胞分泌可溶性细胞外粘附分子(solubleintracellularadhesionmolecule-1,sICAM1)介导的。这是干细胞有效缓解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机制,即降低淀粉样β蛋白水平。研究人员还发现,干细胞可以通过分泌GDF15介导神经干细胞的分化,促进内源性神经再生,增强突触活性。这是干细胞干预AD的另一种机制,即重建神经微环境,有利于受损神经细胞的恢复,为临床应用提供思路。目前,国外学者已经进行了Ⅰ期临床实验,将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HUCB-MSCs)移植到AD患者双侧海马和1个楔前叶(低剂量3.0×10^6细胞和高剂量6.0×10^6细胞)。研究证明,干细胞移植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无干细胞相关不良反应。随访2年,未发现脑出血、肿瘤形成等生理生化指标。阿尔茨海默症是全球性的疾病,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趋势,该病预防和治疗将越来越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