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我游泳时想到了缓解焦虑症的办
TUhjnbcbe - 2021/4/30 20:04:00

题图|画家FrancoMatticchio

左右滑动查看下一篇

我游泳时想到了......缓解焦虑症的办法!(上)

开张。

阅读提示:该文章为下篇,请配合上篇按顺序阅读!(请注意!该文章仅为作者个人经历以及心得分享,如有文中类似的症状或已确诊,请及时咨询专业人士。如有其他需要,可后台联系作者进行交流。祝愿大家身心健康!)

3

让我们来接着上文。

我知道,提到缓解焦虑症,大家想到的第一个解决方法都是:倾诉。这就好比酒喝多了,朋友们会劝你“吐一吐比较好”,你焦虑犯了,朋友们也会劝你吐一吐。

这样看来,吐一吐好像真的很管用,可是,有多少人可以找自愿的“垃圾桶”呢?

我在这里把倾听者称为垃圾桶,并非我不尊重这些好心肠的人类,而是因为很多焦虑症患者(甚至是健康人)在倾诉时,都会不自觉地把所有负能量一股脑地扔给对方,扯着闹着让别人接收完他的苦水,等到自己状态过去后,又拍拍屁股走人了。

我就曾经在匿名箱里,收到过这样一封信。

这听起来可能会有点PUA的味道:我本身是一个分享欲很强的人,并且时常认为,如果某人能听到我的牢骚话,这应该是一种荣幸——因为这是我认可你的表现。所以加之异常情绪的影响,我时不时会突然打开某个老友的聊天窗口,发出99+条牢骚,再稍微与对方做出一些交互行为,然后心满意足地离开,美其名曰倾诉。

读到这封信的时候,我正好与一位朋友因为这种教科书式的倒垃圾行为吵了一架。看到这封信的我如梦初醒,这才意识到:原来这样的倾诉不过是把对方当做了工具人。

于是,我把求助的目光从亲友上转移,开始寻找自我缓解的方法。

4

活在大数据时代,比我妈还了解我爱穿什么颜色内裤的淘宝第一时间看穿了我的心思,开始不停地向我推荐《自救》、焦虑缓解喷雾、《变态心理学》之类的商品,最终我也没让这位新生代母亲失望,买下了一个解压骰子。

这种骰子每一面都有不一样的装置(旋转拨盘、开关、遥杆等等)。

但我发现它比起解压,或许更适合多动症选手与预防老年痴呆,于是我把它推荐给了我爸。

后来的某天,我从微博上意外地搜到了几年前在国内风很大的维生素B族的有关推文,说是在日本药妆店有很多针对办公室低气压社畜群体的维B特效药以及保健品,其中的B1(硫胺素)、B5(泛酸)、B6(吡哆素)可以帮助改善精神状态,稳定情绪,使人感到精神充沛,甚至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抗抑郁效果。

其他的B族元素还可以帮助美容养颜,改善睡眠,总之就是听起来特别神乎的。

考虑到保健品水太深,我也不想花大价钱去踩雷,于是便尝试性地购买了国家绿标OTC的复合维生素B片。

你十有八九很少注意到药盒上的标志:

OTC药,也称非处方药。在中国,OTC分为甲乙两类,甲类是红标,乙类是绿标。其中乙类OTC的安全性更高,并可以在除药店以外的超市、宾馆、百货商店等场景购买。

第一次使用滑动布局!请务必右滑图片,欣赏我给OTC标志拍的特大写真

我按说明书说的一次3片,一日3次地坚持服用了将近一个月,结果它除了让尿液变得像橙汁以外没有任何可见的作用,毕竟谁也不会因此就想把头伸进马桶里。

后来我仔细研究了一下,发现可能是每次服用的剂量太少了——如果将年公开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第5部分:水溶性维生素》与一些国外的临床试验数据做对比,你会发现,对于国际标准而言,国内制定的推荐摄入量相当于是最低摄入量,并且试验得出的国际标准剂量可能超过我国国标10倍甚至是倍。作为非专业人士的我做出了以下不负责任的猜测:这大概是因为国内制定的标准针对的是健康人群,而没有考虑特殊需求,因此最高可摄入量(UL)可能才是特殊人群服用的最好标准。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第5部分:水溶性维生素》的表格第一页截图,图含B1、B2及B6的相关信息。重点都给你画出来了,你可不能不看!

然而如你所见,国标里大部分元素都没有标注UL。

不想继续用自己生命探险的我,只好放弃了维B这条路。但考虑到维B的服用在焦虑症患者之间比较常见,且网上相关讨论非常之多,所以如果看到这里的你感兴趣的话,不妨可以尝试一下。医院咨询相关专业人士,确认适合自己服用的最佳剂量,切勿盲从网上的保健品种草,最大程度地保证这个方法能奏效。

5

维B风波之后我又迷茫了大半年,直到年2月12日。在这一天,我拍下了一张春茧顶棚的照片,接着豁然大悟。

我对着这个方向拍了很多张,其中一张还po到了朋友圈。但我更喜欢这一张——我很喜欢当时网壳上小碎灯突然全部亮起的感觉。

照片里是个粉红色的*昏。我记得,尽管当时的耳机里播着音量几乎拉满的《breakthrough》,我还是能清晰地听到脚底下深南大道的车水马龙,身旁小孩与父母的打闹嘻笑。在那一刻,如果我是克苏鲁小说主人公的话,作者应该会写道:

“眼前的一切色彩变得迷幻,我突然强烈地感受到,此时此刻的自己正在与世界缓缓融合。”

而这是一种极为稀有的体验。因为对于一个焦虑症患者而言,孤独才是常态,我们鲜少会有“自己在参与社会活动”的充实感。大部分时候我都认为,如果“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本书”这种假设成立的话,我的那本书一定是一包崭新的a4打印纸。

我有时候会想,会不会自己所看到的世界其实是棉花做的,因为打它一拳,我得不到任何反馈,如果冲它大喊大叫,棉花还正好隔音。周围的人也不过是棉花仿造品,每时每刻都在复刻外界真实人类的一举一动,但却无法给予我任何回应,就像我也无法影响到外界的他们一样。

但每当我看到这张照片时,我都会觉得自己的世界不再是棉花做的了,我能回想起当天的那种感觉——那种我的脚踏在了实实在在的水泥天桥上,世界的声音终于得以穿过我的耳膜,我的一举一动也在同步影响着世界的感觉。

为了抓住这个共存感席卷大脑的瞬间,受着21世纪年轻人本能的驱使,我对着四周的一切疯狂按快门,最终选出最能让我重温当日感受的一张。

这张照片让我不禁联想到在莫斯科宿舍里拍的雪景照,如果你不知道是哪张,那你一定没有看《上篇》。明明它们不过是平平无奇的风景照,到底是照片里的什么元素拯救了我?

几乎是后来的每一天,即便是在家里,我也会四处踱步,寻找一个能让我产生类似情绪的方位。我开始试验性地拍起了各种毫无意义的照片,只求记录下当天我最满足的时刻。

你好,这是我的2月21日至3月9日的摄影作品大赏

显而易见,大部分照片拍的都是室外,而室内照片里几乎都会出现食物或者活物的身影,其中的食物一定是家里人做的饭菜,活物一定是家里人或者宠物。也就是说,宽慰我的是外出社交/运动和家庭,对吗?

大家都爱时不时看点鸡汤文学,去听听无论是编造还是真实的他人的温暖故事,但这些别人的故事却难以鼓励我去热爱那个在自己眼中简直是一坨屎的生活。“世界还是很美好的”,可这又与我何干?鸡汤结束后,想要改变却又不知如何是好的心态还是会让我被吸回焦躁的漩涡。可当我真正拍照记录下来的时候,却发现原来我自以为狗屎不如的生活也有好的时候。但这一切并不归功于你拍了照,而是因为你在寻找合适的拍照时机时,会知道爸爸给你做晚饭其实要从下午2点就开始准备;只要你把小狗的床垫放在脚边,它就会一直趴在你身边;妈妈和年轻时一样时髦,她也会看p大作品改编的动画片;台湾的叔叔不仅高尔夫球是亚洲第二,还玩过潜水;家里马桶的水管被爸爸用手指轻轻敲一敲就爆了……

能够在将来的某天,因为看到了这些毫无摄影技巧可言的照片,从自己普通的生活里发现一些有意思的节点,对我而言,这就是最有效的抗焦虑药——我不再把视线固定在一个点,而是环视起了自己周围的一切。这大概就像,比起枯燥乏味的单方向扫射物体的b-roll,大家更乐意去看多角度运动的环绕镜头。

所以帮助到我的根本不是照片里的某个东西,而是我去感知生活的这个行为。

我记得谷阿莫曾经解说过一部叫《幽灵女孩》的电影。故事说的是,不知从何开始,女主人公发现家里、甚至全世界都无法意识到她的存在,就算她去触碰,别人也会像被隐形人摸到了一样。直到电影的结尾,她才意识到,一切都是从她先无视了自己身边的所有人开始的。

我忽然觉得自己与女主人公很像。自以为是天龙人,用泡泡隔开了自己与世界,以为只要一根筋似的去追求某一个虚无缥缈的目标就可以成功,最后也只成功地让自己患上了焦虑症。

写到这里的我,正在烦恼着怎么收尾。重读了一遍文章,我突然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没想到最终让我得以缓解病情的不是老生常谈的向他人倾诉,而是要让自己去“倾听”他人。与其死守着一个念头不放,不如放弃原本的快节奏生活,时不时地放空自己的大脑,去全身心地回归、投入至当下的生活,享受自己虽然从未盼求过,但世界给予了你的生命。

祝你天天好心情。

本期开奖环节

上期竞猜:我从初中开始出现解离症状,直到现在,我的解离出现频率持续增高。其中,解离频率最高的时间是:假期外出时。请问,造成我进入解离状态的最大因素是什么?

答案:当然是因为周围人太多啦!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游泳时想到了缓解焦虑症的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