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ersonalStatement),SOP(StatementofPurpose),ML(MotivationLetter),这些本质上是一类文书。如果学校对文书的要求(通常在申请页面上都会说明),是需要阐述“为什么选这个专业”,“为什么选我们这个项目”,“你过去有什么成就”,“将来有什么规划”,这一类问题的都可以参照接下来要介绍的这个写法来完成。
有些学校会提出其他类型的Essay,比如ResearchStatement,或者比如针对对方给出的一些问题来回答,则可以重新调整侧重点(比如要你讲研究计划那就重点详细讲研究计划),或者节选出一些段落分开到几个问题中(比如有些学校会将PS都会覆盖到的一些方面分割成几个问题,那你就切割后复制,分段粘贴便是),总之除了异想天开的命题作文,大部分学校对申请人,无非就是想要了解这几个面,这些面在下文PS中都会覆盖到。
首先,PS的结构可以大致分六大块:
1.源动力
2.本科期间成就总结
3.实践经历详述
4.行业洞察和职业目标
5.选择对方的原因,职业近、短、长期规划
6.表决心
不用担心雷同,因为这里面所有的故事每个人都不同,每一个素材都不同,并且每个人描述的语言都不同,相同的只有结构(甚至第三块经历详述的结构每个人都会由于自身原因而不同)。
你可以完全按照这个顺序,但并不用“严格地”按照这个顺序。也就是说,大体的这六块顺序不变,但里面每个点之间可以有小流动。读完全文看懂了为什么按照这个顺序之后——当你将叙事的内在逻辑了然于胸之后——你便能自如地在此基础上做变换做调整了。
英语国家本土学生写的PS会是各式各样的自由体,也一样好,但不在这儿的介绍范围内。我们只是给出被反复实践过被证实了的合理可行的那一种结构而已。这种格式,偏向严肃的议论文,但可以保证结构合理不出错;如果想写出诗一样的文艺范,当然也是可以的,但是不在这儿的说明范畴了。
-|内在逻辑|-
写PS的最常见的问题(90%以上)就是讲话没逻辑。一会儿描写西瓜,一会儿描写冬瓜,最后结论来一段我爱猫。招生官看完了不知道作者要表达什么,一头雾水完全读不下去,基本是一种精神折磨,尤其还花力气读了各种高大上的英文词汇和洋气的句法之后,招生官只想说:请讲人话。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半是作者本来就不会写作文,也就是中文作文也写不好,平时讲话就没逻辑;另一半是用英文描述时把握不好全局。原因都是因为写的方法不对,都是打开空白文档就开始敲字了,而不是“先做大量功课收集需要的素材——选好内容——布局(定下贯穿全文的内在逻辑)——进一步布局(围绕着这个逻辑安排好每段各写什么)——细布局(安排好每一句话各写什么)——然后!才开始打开空白文档敲键盘!”
这儿七月给出一个已经被验证过(也就是过去申请者按照这个结构写的已经都申请成功)的逻辑作为参考。注意,过去申请者成功不代表下一位申请者就肯定会成功,其余条件不满足照样不行,只是说按此逻辑结构会确保不会因为PS的失败而被拒。
内在逻辑举例:
我小时候的一件事让我对这个学科开始感兴趣。于是我便选择了这个专业读大学。大学期间我做了哪些跟这个专业相关的事。大学/研究生/工作期间有那么几件事尤为值得告诉你:一二三(或一二三四五)。我逐渐逐渐地通过每一件事有了新的领悟,对这个专业认识更深刻,对我自己想要什么也越来越明晰,我终于找到了我的人生理想,便是它!这个领域在中国的现状是这样的,今后也会发展地越来越好,我想要做这样一个职业,来实现我的人生理想。然而,这个职业在中国的现状是那样的,中国目前的环境无法培养我成为我想要成为的职业专才,于是选择出国深造。我很明确的有个职业规划,所以我很明确地知道我自己求学期间想学什么,学成后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各是什么。而您,贵校,恰好从各个方面满足了我想要的一切:我要的正好是你有的!你有的正好通通是我要的!缘分哪!天作之合!献上对你的表白以及我潇洒的签名。再不要我,天理何容!
在此要纠正一个非常广泛病入膏肓的误区:就是大家以为PS只是对简历的详写,以为简历是缩句练习,PS是扩句练习。实际上,简历和PS是互补关系,互补是什么?就是你有的我没有,我有的你没有,互补就是要达到主体内容没有交集的效果!
简历全部围绕“我有什么”来呈现,而PS是围绕“我要什么”。简历的选材标准是,通过对对方做功课,了解“对方要什么”,然后呈现出“我有的刚好是你要的”;而PS的主题是,我自我探索内心,我从小到大长到现在,通过各种经历不断思考我的人生,终于明白了我想成为什么人,即“我要什么”,然后发现,哎哟缘分呐,“我要的刚好是你有的”!
说简历和PS完全无关是不可能的,比如PS的第三段就是选取简历中几个经历扩展详写。然而,这儿写经历的目的,是为了探索内心,是为了引出通过这个经历我进一步地认识到自己“我要什么”,绝不是单纯地为了展现自己的成就——成就都在简历里了,简历就是成就一览表——这儿是为了通过故事来映照内心世界,所以故事中必须穿插很多内心写照,感悟体会,挫败流泪,爬起来继续。同一件事,简历里是描写客观的事件及取得的成就,而PS里是描写主观的感悟和过程的曲折。所以如果仔细看,它们其实也并无交集,实属互补。
回看上面的PS的内在逻辑,就会很容易发现,每一段和下一段之间几乎全都是因果关系,严密地一个原因推导到下一个结论。内在逻辑简短的概括就是:我本人从一件件经历中一步步发现了我这辈子到底要的是什么,而你给予了我。所以,在一起!
这“一件件经历”之间是递推的关系,小时候只是对一个大方向感兴趣,之后的每一个经历都进一步缩小范围,直到将小时候的一句话理想,锁定到一个非常精确的某个职业名称上。
举几个例子:
1.小时候在渔村长大,喜欢船。本科念了船舶工程。第一份工作是船舶管路安装员,认识了实际操作中的基本情况;第二份工作升迁为设计师,从全局开始看问题。两份工作后明确知道自己的职业目标是做更高一层的船舶总工程师。
2.小时候看爸爸炒股,对金融感兴趣。本科念了金融。本科期间参加了很多比赛和实习,直到参加了最后一个模拟基金经理比赛,得了第一名,才发现这是我最喜欢最擅长的,找到了真爱,明确知道自己的职业目标是做基金经理。
3.小时候爱捣鼓电器。本科于是念了电子工程。研究生做的实验跟心电仪有关,对人体开始感兴趣。于是选修了一门法医学,对人体更进一步感兴趣。职业规划便是做将电子工程和人体结合的电子医疗仪器方面的工程师。
4.小时候受过自我认知上的挫败。本科糊里糊涂地念了商学院,但仍然时刻挖掘自己究竟是什么料。通过一次偶然的计算机二级考试发现自己特别擅长编程,于是进一步积攒编程经历。工作后运用商学院的管理和计算机的编程能力两者结合。第二份工作做了教育领域的一个APP,确定了要管理+编程+教育,也就是想做技术公司的产品经理研发教育类应用。第三份工作在一个初创型公司工作,发现特别喜欢创业,确定要管理+编程+教育+创业,也就是想在初创型技术公司做产品经理研发教育类应用,比如来帮助小孩进行自我认知。
以上的故事全是事实,真人真事。只有真人真事才可能有这么多内容,生动有力,逻辑缜密,可信有说服力。所以,完全不需要捏造,你只需要发现真实的自己。
讲完了总体的逻辑分布,下面我们从第一段开始分段讲解每一段究竟写什么。
第一段:源动力
PS的开头需要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eyecatching的开头,同时道出你的源动力。
比如:
“我从小到大一直是班里最小的学生,因为我一直跳级,别人念高中的年纪我就进了大学。”
“我在18岁那年突然得了一场大病。”
“我小时候有一次出海差点死在海里。”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是神童或者都有生死之交的大事,很多人也都是平平淡淡地长大的,可是平常日子里,总有你会特别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