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
香港大学校长马斐森(Mathieson)
在自己的社交主页上
发表了一段哀悼致辞
怀念一位刚去世的90岁广东老太太
同时,香港大学官方主页
也在头版最醒目位置发表悼念
这位老太太是谁?
她是港大“三嫂”
香港大学名誉院士袁苏妹
她一生只会写5个字
从没有接受过正式教育
从事宿舍保洁员、食堂员工44年
这样一位老人去世
想必不会引起太多注意
但就是这样一位90岁老人
在11月25日溘然长逝后
引发了香港各界集体怀念追思
新闻媒体:
香港大学主页:
永远怀念您。
港大校长马斐森:
她为港大留下光辉传承。
普通民众:
三嫂,一路走好,
永远想念您。
曾有人问她
学生们为什么都钟意她爱她
“三嫂”操着一口广东话回答
“拎出个心来对人。”
或许,这不仅是“三嫂”与学生
保持友谊的“秘诀”
更是她一生为人做事的“秘诀”
三嫂本名袁苏妹
原籍广东东莞
出生在广州
母亲早年去世
父亲在家具店做事
家里没有母亲在身边
“三嫂”自小就要帮忙料理家务
磨炼出吃苦耐劳的意志
没上过一天学的她
二战时为躲避战乱来到香港
因丈夫家中排行老三而得名
年,29岁的三嫂随丈夫进入港大
从服务员做起
当过厨师助理、厨师
还有宿舍保洁员
从29岁到73岁,整整44年
三嫂的确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但她十年如一日
兢兢业业地做着自己热爱的工作
照顾着一群自己喜爱的孩子们···
每天辛勤工作
最初固然是为了养家糊口
但逐渐地,“三嫂”把慈母的角色
带进了大学堂
努力做好自己的分内事之余
更为住宿生分忧解困
遇上有学生病倒
她会特意坐车到外面去抓药
回来后还要花上半天工夫煎药
那个年代
住宿生早中晚3顿饭一共4块钱
而她给学生买一瓶药油便用上1块6
一剂中药则需要5块钱
还得自己负担车费
但“三嫂”从来没有向学生收过钱
而有学生在图书馆学到凌晨
错过了晚饭
三嫂会一直等,一直等
给他们做宵夜
“我当他们个个都是我的孩子,
有什么头晕生病当然要好好照顾。”
她最怕自己患上老年痴呆症
有一天叫不出“孩子”们的名字
三嫂做的马豆糕、
马拉糕、老火汤、炒河粉···
撑起一届届学子苦读的夜晚
“三嫂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
这是港大几十届学生共同的心声
大概也是她成为大学灵*人物的原因
一位40多岁的港大毕业生
像个孩子般回忆三嫂的手艺:
“你知道吗?三嫂做的大西米红豆沙里,
西米直径足有1厘米,好大一颗!”
今年70岁的香港电视副行*主席梁乃鹏
还记得当年考试前“半夜刨书”
三嫂会给他煲一罐莲子鸡汤补脑
已经毕业15年的律师陈向荣则想起
期末考试前夕高烧不退
三嫂用几个小时煎了一碗凉茶给他
“茶到病除”
▲正在煮饭的三嫂
很少有人知道
为了将这些“大西米”煮软
三嫂要在灶台前站上2个多小时
为了让红豆沙达到完美
她只在其中放新鲜的椰汁
蒸马豆糕时
为了让它“有嚼劲”
她必须用慢火煲1小时
“不停地用汤勺搅拌”
她不舍得花钱坐巴士
常常一个人提着十几只鸡
从街市一路走回山上的大学堂
后来,三嫂因为心脏问题装了起搏器
再也无法继续在厨房工作
这位5个孩子的母亲从此转做清洁工
遇上学生们在饭堂开派对
每每狂欢到凌晨两三点
早就过了三嫂的下班时间
但她还是会耐心等到派对结束
那个在凌晨饭堂里佝偻着腰
默默拖地的驼背老人
直到今日,许多学生不想忘记
也“不敢忘记”
年,“三嫂”正式退休
但她仍然经常返回大学堂
为学生们制作甜品
这位操劳了一辈子的老人
或许压根没想到
有天自己还被写进了宿舍之歌里:
“大学堂有三宝,
旋转铜梯、四不像雕塑和三嫂。”
▲三嫂站在旋转铜梯前
她更想不到,年
她会成为香港大学的名誉院士
这是自年港大颁授名誉院士以来
首次将这份荣誉颁给基层员工
也使得三嫂成为首位平民院士
没上过一天学
目不识丁
只认得自己的名字和“三嫂”共5个字
却被评为院士
这在当时引起极大的轰动
年,重庆高考语文科目
就以三嫂的故事为材料
要求考生以“情有独钟”为题
写一篇作文
为了让三嫂体体面面地去领奖
学生们主动凑钱
为她定制了一款紫红色绒面长衫
表情略带紧张的“三嫂”
自行戴上代表院士身份的礼帽
从港大副校监李国宝手中接过证书
“三嫂”领奖时
来自大学堂的往届毕业生
激动得站立鼓掌
呼喊“三嫂”,几乎要把礼堂掀翻
典礼负责人甚至不得不
让工作人员走过去
请这些*商两界的知名校友
“不要太激动,保持安静”
这场颁奖仪式也为她破例
用广东话宣读了《赞词》:
袁苏妹女士在大学堂宿舍
服务超过四十年
期间
看著一代又一代U-Hall仔的成长
……
“三嫂”经常提醒我
学生要是有过失,要顺着他们所想
让他们自己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
“三嫂”永远是大学堂之宝
亦是香港大学之宝
获奖后
人们把这个老奶奶称为港大传奇
但她更喜欢“三嫂”这个称呼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
44年默默奉献的三嫂
或许只是底层劳动者中的一员
但港大这座业界知名高等学府
承认了她对高等教育的独特贡献
并把这位平凡劳动者视为“杰出人士”
人心都是相通的
其实在广东,也还有这样的故事
如中山大学也有一项特殊的最高荣誉
为在学校连续或累计工作30年及以上的教职员工
颁发“卓越服务奖”
除了教授和专家
还有“技师”、“保卫员”、“宿管员”等等
这个奖项表彰的不是多么显赫的成就
而是几十年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
既有拔尖、高素质的精英教育
也有对平凡人生的承认和敬重
更要有对草根社会的注视和情怀
这理应是一座高等学府的胸怀气度
更应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应有状态
向在每一个平凡岗位上坚守的劳动者致敬
-THEEND-
来源:艺非凡、人民日报
编辑:玲、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