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君语-
“未来已经到来,只是尚未被察觉”
▲文章转载自中国国家地理BOOK,ID:CNGBOOK使用的手机好像越来越聪明了。阿尔茨海默症原来与肠道菌群有关。“薛定谔的猫”原来不只是个段子。……我们也许意识不到,自己正身处一场伟大的历史变革之中。而所有的变革,很有可能来自一些不起眼的场景。▲在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正在进行一个由7个国家和地区共同参与的国际计划。可控核聚变项目,模仿太阳发热的原理,希望在地球上实现聚变发电,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图/《科学的力量》清洁能源、生命科学、新材料、信息领域、人工智能……这诸多改变我们生活、甚至可能会影响人类命运的变革,正由中国科学家所兴起。11月2日,央视纪录频道开播的纪录片《科学的力量》,采访记录了30多位中国各研究领域最顶级科学家的生活。全片不只有振奋人心的科研结果,更重要的是,其中的失败、曲折、煎熬以及泪水……22年,从海藻到阿尔茨海默症新药11月2日,“全球首款阿尔茨海默症创新药获批”悄然登上新闻热搜。
几个月前,耿美玉(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第一次穿上净化服,走进车间。她苦心研究22年的成果,即将在这里变成一粒粒胶囊。一切都蓄势以待,只待药监局批号一下来,这里将开足马力生产;因为在车间外,成千上万个家庭等待着这种新药。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耿美玉,带领团队从海藻提取物中,找到了一种有效成分,实验证明对阿尔茨海默症有效,取名“”。图/《科学的力量》阿尔茨海默症,它还有一个略微贬义的名字,“老年痴呆症”。这是一种跟随衰老发生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病人将逐渐丧失记忆和认知,以及尊严。热播剧《都挺好》里的苏大强,撒切尔夫人、里根,《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都曾与阿尔茨海默症斗争过。仅仅在中国,就有超过万名患者,这背后就是万个家庭的重担,而这个数字随着老龄化的加速还在不断上升。▲广州市老人院内,一位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老者坐在椅子上对着窗户。图/视觉中国因为发病机理和成因并不甚清楚,很多国际制药企业都在研制相关药物,但结果都令人失望。丁健(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在《科学的力量》纪录片里感叹:“17年了,(做阿尔茨海默症药物的)项目一共公告的就有个,已经花了亿美金,全都失败了。有两个大的(国际制药)公司,现在都宣布暂时退出这个领域,就是说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22年前,从日本留学回来的耿美玉,开始钻研阿尔茨海默症。她是幸运的,两年时间,耿美玉带领的科研小组就从海藻提取物中,找到了一种成分,实验证明对阿尔茨海默症有效。▲北京,护士正向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指认时钟所显示的时间。图/视觉中国为了纪念这个“年开创的第一个独立的实验室,在科学道路上踏出了第一步”,耿美玉将它命名为“”。虽然“”在动物实验中表现良好,但耿美玉无法解释,为什么有效,到底是什么机制在背后发挥作用,临床效果到底如何。发现有效成分只是第一步,而要做新药研发,这些问题都必须得到回答。后来,这个答案,用了20年来回答。“我经常会被专家质疑。当时我也问自己,我也不知道,真的不清楚。我真的有点走投无路,因为假如说你不是去做药,你只是做探索性的研究的话,你光看着药物有效就行了。但是你要是做药的话,它体内的过程你一定要搞清楚。”耿美玉说。难题一个个攻克,但关于药物发生作用的机制,却始终不得其门。耿美玉开始怀疑,阿尔茨海默症另有病因。关于阿尔茨海默症,国际主流学术界都认为这是一种大脑疾病,所以研究也大都围绕着脑部变化展开。▲北京,每间窗户都插有粉色的“仿制桃花”,以舒缓阿尔茨海默症病人的情绪。图/视觉中国研究发现,人类大脑中有一种Aβ蛋白;而病人大脑中的这种蛋白,会发生β淀粉样蛋白沉积,从而影响了认知功能。所以此前的主流药物研发,也都是针对着β淀粉样蛋白沉积展开的。但经过十多年的实验和探索,耿美玉发现,“”肯定不仅仅是通过这一种机制发挥作用的,一定还有着更大的秘密。▲Aβ蛋白(示意图)。图/《科学的力量》后来,科学期刊上有零星报道,肠道菌群可能和阿尔茨海默症有关,但没有引起人们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