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神奇的存在,它不常活跃,但每每出现都会有一些「重大发生」。
它充斥着家长里短、美食美景,朴实无华的外表下又暗藏着年代与年代之间的代际之争。
它就是——「相亲相爱一家人」家庭群。
那些所谓的「重大发生」不过是诸如「震惊、真相……」等等文体,而正是这样一些被我们看上去有点无厘头的「谣言」,却被无数长辈们所深信不疑。
图片来源:丁香医生设计团队
接下来,我们就来盘点一下经常出现的那些「养生误区」,请随时做好接受如下消息的准备。
图片来源:丁香医生设计团队
一、只吃素不吃肉
很多长辈,尤其是本身就有「三高」困扰的,会认为吃肉会导致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加重,而选择吃素「养生」。
但事实上,保证一定量的脂肪摄入,有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维持体温、保护脏器等作用。
一直不吃肉,反而会缺乏优质蛋白的摄入,容易出现很多严重问题。
比方说贫血:
肉类中血红素铁含量丰富,是造血的原料,吸收利用率也高。如果总是不吃肉,又没有专门补铁,很容易导致最常见的贫血——缺铁性贫血。
还有如肌少症:
肌少症的一个重要病因是蛋白质摄入不足,若肌少症发展到一定程度,肌肉力量严重下降,跌倒、骨折、骨质疏松、骨关节炎等发生率都会随之大大增加。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另外长期不吃肉还可能会导致身体能量不足,从而需要通过摄入更多的米饭、粥、面包等主食解决饥饿问题;而米饭、面包中含有丰富的糖类、淀粉等物质,这些物质会在身体中转化为甘油三酯,同样可能会增加肥胖、高血脂、脂肪肝等健康问题的发生概率。
所以,必要的肉类和禽蛋摄入是素食不能代替的,长辈的日常膳食中建议「三少一多」。
少油:每天烹调油摄入量控制在25~30克;
少盐:每天摄入钠盐不超过6克(约1啤酒瓶盖);
少糖:每日糖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少;
食物多样:主食应粗细搭配,副食应荤素合理搭配,控制动物脂肪的摄入量。
在这过程中子女也可以多学习营养学知识,帮助长辈正确吃肉,科学饮食。对于确实不爱吃肉的,或是坚持「素食主义」的长辈,可以建议他们吃素肉或人造肉,这些一般用豆类蛋白制成,也是优质的蛋白质。再跟铁剂、维生素B12等膳食补充剂搭配着吃。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二、晨练越早越好
咱们有些长辈由于睡眠质量的下降通常起的都比较早,喜欢「闻鸡起舞」,早早出门锻炼身体,但其实晨练并不是越早越好。
因为随着年龄增高,身体机能也在逐渐老化,韧性减退。而晨起后短时间内肌肉、四肢等还处于比较松弛状态,很难快速提高到较高的水平,这时锻炼容易摔伤、碰伤、扭伤身体。
更重要的是,过早锻炼很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有研究显示:清晨时段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是其他时段的4倍;上午7~9点的心血管死亡风险比其他时段多70%,这种风险到中午12点后会减小。
因此,在6:00~10:00要避免剧烈活动,建议把锻炼时间安排在下午或晚上,会更安全一些。早晨清醒后也最好不要立刻起床,起床后活动别太强烈,应从小量逐渐过渡到日常的工作生活。
同时建议有条件的长辈们可以在科学知识和教练指导下,根据自己的情况丰富运动选择,除了走路与慢跑之外,游泳、跳舞等其实都是很好的运动方式。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三、慢性病偶尔停药没关系
对于慢性病用药,一定要坚持遵循医嘱按时服药。
拿高血压举例,降压药偶尔漏服一顿,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一般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但偶尔漏一两顿需要引起重视的原因,是担心大家因短期看不到问题而擅自停药,或多次漏服、减药,处于血压不稳定期的患者,将达不到降压效果,甚至会出现血压不稳定,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慢性病都不同程度会伴随有其他情况,对于病情比较复杂的患者,如果出现漏服药物,较为稳妥的处理方式是咨询专科医生,让医生根据个人病情,提出合理化建议。
作为家人来说,我们可以提前将要吃的药物用分药盒或者不同颜色的小塑封袋分装好,标注好相关信息,放在固定的易看到的地方。同时按时提醒服药,服药后做好详细记录,以防漏服或重复服药。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除了让长辈知道这些
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①多陪伴,多唠嗑
根据人口普查显示,年「空巢老人家庭」占比已超过五分之一,10年后这一比例又上升了8.94%。
北京大学一项对北京例空巢老人居家养老问题调查数据显示:老人对子女养老行为最期望的是经常打电话或抽空回家探望父母等情感上的充分互动或交流的占88.6%,而对经济支持的需求相对要弱得多(33.6%)。[1]
所以与其做个「信息发送机器」,不如多抽时间陪陪长辈们,就算没有近距离陪伴的条件,也可以跟他们多聊聊。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