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温情质感
李老今年70岁,老伴儿68岁,都是省城电子研究所的退休研究人员。
李老的两个儿子,一个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一个毕业于清华大学,之后继续深造并取得了高学历,如今都在北京定居。
对于老人来说,此生都应当算是功德圆满了。
起初,一切似乎都还和谐,充裕的养老金足够老两口安度晚年。
那段时间,还经常出门旅游,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
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老人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尤其最近两年,更是每况愈下。
日常生活中,他们是彼此的医生,一个替另一个量血压,一个监督另一个按时服药。
他们知道控制病情的重要性,而且心里都很清楚,一旦其中一个倒下了,另一个都没力气将对方背出家门。
这种担忧在年年初得到了证实。
当时,一个老人的心脏病突发,幸亏邻居帮忙,打电话叫来了20急救车。
留在家的老伴儿也感到天旋地转,就地躺在了地板上。
等到第二天,邻居发现了她,喊来20,接着医院。
不是没想过去北京和儿子一起生活。
以我们俩的收入,即使生活在北京,也不会给孩子们增添太多负担。
但是, 两个孩子虽说都在北京买了房子,都是50平方米左右,因为过得并不容易,所以孩子们的心理上就格外爱惜自己的小家庭。
按说50平方米的房子,除了他们各自一家三口,也够住下两位老人,但孩子们都不主动开口请老人去住。
他们好不容易在北京立了足,过着还算体面的“小康”日子,做父母的,也不忍心扰乱他们的生活,给他们成功的心理抹上一道阴影。
而且一个家庭,成员之间需要相对私密些的空间,老两口也不想和孩子们挤在一起,也会替孩子们感到不便。
在北京租房住,不可行,儿子就在身边,可日子一样是老两口自己过,一样是空巢家庭。这样就等于是白白花了一笔冤枉钱。
思前想后,唯一的出路就是继续独守空巢。
现在看来,对于暮年生活,都太过乐观了。
当年,退休的时候想着,自己老了绝不拖累孩子们。可以依靠不薄的退休金游山玩水,完全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
直到老得哪儿也去不了的时候,就找一个小保姆伺候自己。
但是,不到0年,计划就全被打乱了。
真的开始请保姆时,才发现自己太幼稚了。
保姆给出的要价是每月元,之后,将第一个小保姆请进了家门后,却发现服务质量和预期完全不相吻合,甚至,难以容忍。
于是换了一个,每个月还多给出块钱。
但是,获得的服务质量与预期的落差反而更大了。
就这样接二连三换了4个保姆,最终不约而同,两位老人都决定不再尝试这条路了。
在彼此还能动的情况下,彼此照顾对方。
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完全存在不可估算的变数。住院两个人如果能一同去,至少在最终的那个时刻,医院的病床上,彼此看得见对方,一同闭上眼睛。
这算是奢望吗?
孩子们并不能理解老人,他们总以为我们是舍不得花钱请保姆。
当孩子们出现在病房门口的时候,那一刻,老人真的感受到了情感上的满足,那一刻,老人就像孩子,就好像自己受了什么天大的委屈一样。
孩子们难以理解,他们的父母怎么会变得如此脆弱。
他们太忙,还得让他们回去。
似乎只有一个选择,住进养老院。
因为养老院毕竟是有组织的管理,可以杜绝“老人在家养老,保姆关起门来称王称霸”的可能。自己愿意的话,也可以自己做饭。医务人员会随时巡视老人的身体状况。
养老院的公寓房也很紧张,需要排队。
去养老院,应该是人生最后一站了。
也许真的是走到人生的尽头了。
离开家时,仔细想了想,要从这个家带走的,好像并不需要太多的东西。
除了身份证件、银行卡,唯一值得我们带在身边的,就只有孩子们的照片了。
如今看来,人之暮年,对于亲情的渴望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会特别思念孩子们。
亲爱的朋友们
在温暖、质感的小木屋里
陪你,感受春去秋来动人的文字是给你的情书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