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抑鬱症(問題兒童)和老年痴呆症共同都是阳气不足,思想一片陰霾,不懂得修心和培福、惜福,把福报损尽,气浊神枯所致。
养生宝典《*帝內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人体电能作用实乃是阳气生发作用。所以养心就是养阳。如何养阳???在阴中养,因为阳是长于阴中的。
阳性药洋参长在寒凉的東北,地上为阳地下为阴,补阳的食物如红薯、怀山都是长在地下,
夏火炎炎阳季节反而长苦瓜、苦菜等阴性东西。阳动阴静,所以养阳气有:
早睡早起、晚上睡眠、练太极拳、练瑜珈、静坐。最高是念佛三昧和參禅打坐。
很多好体育煅练者反而多是短命,寿命沒比禪師长,阳生阴,运动生阴,鱼没有一刻停止运动生阴,吃鱼配脾洒一定类风湿,痛风!
易经离为日也为心,心为身之主,佛云:三界之內以心为主。
所以损阳气有:晚上不睡觉、长期躲在家里,吃西药打点滴、进医院(医院、太平间、墓地)玩手机游戏、阴谋邪恶、奸盗好色,怨恨、酗酒、贪财!
壮阳气:远离游戏、医院、正大光明、不做亏心事、丹心报国、虚怀若谷…若是坚持天天念經打坐。
二、念念《清淨經》
《清淨經》原文
老君曰: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按:域中四大,道大居其首,比佛、上帝、真主~~~和今天任何大师、大德还大)
夫道者:
有清有浊,有动有静;
天清地浊,天动地静。
男清女浊,男动女静。
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按:道的示現)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按:清净是入道方便)
夫
人神好清,而心扰之;
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常能
遣其欲,而心自静,
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心靜神清)
能遣之者,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外观其形,形无其形;
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既悟,唯见於空;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
所空既无,无无亦无;
无无既无,湛然常寂;
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按:观空是修心靜第一妙法!)
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
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
既入真道,名为得道,
虽名得道,实无所得;
为化众生,名为得道;
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按:历境修心,方得真道)
老君曰:
上士无争,下士好争;
上德不德,下德执德。
执著之者,不名道德。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
为有妄心。既有妄心,
即惊其神;既惊其神,
即著万物;既著万物,
即生贪求;即生贪求,
即是烦恼。烦恼妄想,
忧苦身心。但遭浊辱。
流浪生死,常沉苦海,
永失真道。真常之道,
悟者自得,得悟道者,
常清静矣。
仙人葛翁曰:
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子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
吾今于世,书而录之。
上士悟之,升为天官;
中士修之,南宫列仙;
下士得之,在世长年。
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左玄真人曰:
学道之士,持诵此经,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神。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
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三、年少要無贪,年老要無欲
《八大人觉经》:“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这是佛教的人生观。多欲是生死的根本,众生因为贪著五欲,导致在三界六道中生生死死,轮转不休。
孔子云「少年戒之在色~~晚年戒之在得」
老子教育孔子说「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孟子讲:“养心莫善于寡欲。”
四、养神、养筋
《內經·生气通天論》:又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此处阳气即是清阳。精气属于清阳中属阳的部分,柔气属于清阳中属清阴的部分,仍然说明的是万事万物中俱含有阴、阳。而精气养的是阳神,柔阴养的是阴筋。
何为神?心藏神,心为神明之腑,而心是属火的,本身心火之中自含心阴,那即是心属火却能主血脉的道理,否则失去柔润之阴,则是枯火,不得以藏神。
神有主持人体思维、情志、精神等活动的作用,属于意识范畴。
何为筋?筋有宗筋、有经筋,都是约束骨骼系统的包括筋膜、肌腱和肌肉,多位于四肢。筋得柔润之气才能养,而此柔润之气是属阴的,有形的。因此,筋有主持人体运动功能的作用。
神喜清灵,神清则安。神受火扰,则失于宁静(生气通天论中曰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因而,进一步说明阴物质有力与阳的功能,阳物质也有利于阴的形态。将此观点还原到这句话中,即阳气包括阳物质和阴物质,阳物质的精气虽属阳,而能养阴神,使人精神意识思维清肃宁静而不乱;而阴物质的柔气虽属阴,而能濡养筋骨筋脉使人体四肢更好发挥运动功能。仅此一句话,则包涵了阳中自含阴阳,而阴阳又分别对阳和阴起作用。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这句话,即言人身之阳气不仅主静:神灵(心脑)清净;而且主动:肢体活动。即内静外动。动静相宜谓之“阴平阳秘”,只有阴平阳秘才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