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阿尔兹海默症,或许,你见到时,是在大街小巷、朋友圈转发的寻人启事上。或许,在普通人的认知里,它还有另一个听上去更熟悉的名字,“老年痴呆”。
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红星新闻记者医院神经内科副教授、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郭建,为我们解答如何正确认识阿尔茨海默病。
▲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托管老人正在玩智力玩具图源视觉中国
阿尔茨海默病不是“老糊涂”
不少人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识,停留在“老糊涂”的层面。人嘛,都是要老的,老了就记不住事、犯糊涂。
这是一个误解。郭建表示,人处于逐渐衰老的过程,出现记忆力减退、行动缓慢等情况,这是自然规律,但阿尔茨海默病不一样。
“阿尔茨海默病,简单理解,就是一种神经系统的过度衰老,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导致认知功能严重下降的疾病。”郭建说,“掌管”大脑行为、情感认知度的大脑细胞发生退行性病变,并且逐渐死亡,而这些大脑细胞是“一次性”的,不可再生恢复。
虽然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以老年人居多,但也可能出现在相对年轻的患者身上。郭建解释说,比如四五十岁,正处于青壮年,属于家庭收入的来源支柱,这样的人群患病后,过早的衰老不仅仅是失去了为社会、家庭创造价值的劳动力,绝大部分的患者会在5到10年之间,彻底失去自理能力,需要家庭成员的照顾。“临床上,甚至出现过30多岁的年轻患者。”
除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几率增加,环境因素,家族基因缺陷,患者本身具有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例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或是长期抽烟等,也是影响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
那么,如何区分正常衰老和阿尔茨海默病?郭建表示,正常衰老导致的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虽然认知功能有所下降,但基本不会影响生活自理能力,自主生活一般不受限制。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若未及时干预,在确诊后5到10年之间,就会逐渐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这也是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标准之一。”郭建说。
如何早期发现和预防?
虽然,阿尔茨海默病并不会直接导致患者的死亡,但却又是导致老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
“疾病晚期,患者严重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甚至长期卧床,一系列的并发症随之而来。”郭建说。而因记忆力衰退、行为异常导致患者“离家出走”,发生意外死亡的事件也不在少数。
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疾病都要早发现、早预防。“如果在疾病早期发现,尽早干预,可以有效地延缓全面失能的到来。”郭建说,这对家庭、社会来说,也是极大的益处。
但正如人们总是把阿尔茨海默病与“老糊涂”混淆一样,疾病也具有“隐匿性”,如何判断到底只是正常的衰老,还是疾病因素?郭建表示,针对年龄稍大的人群,出现了认知功能、记忆能力减退,“尤其是对近期事情的遗忘。”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精神症状,比如幻觉、幻听,或者是出现明显的“异于常规”的行为、思维,就需要对阿尔茨海默病提高警惕。
而生活能力的减退,也是一个明显征兆,“尤其是一些精细的行为,比如以前算账没有问题,现在总是算不对,以前写字、画画很好,但是现在大不如从前。”郭建说,在明确诊断为认知功能减退,还未发展到“痴呆期”时,就要考虑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延缓病情进展。
红星新闻记者于遵素
编辑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