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症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港科大迎来首位女校长,诺奖得主称她将使阿
TUhjnbcbe - 2025/2/3 6:07:00

5月2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叶玉如被任命为香港科技大学下任校长。任命自年10月19日生效,届时,香港科技大学将迎来创校以来首任女校长。

而在这之前,叶玉如首先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分子神经科学家。18年前,叶玉如获颁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时,诺贝尔奖得主德杜夫教授曾这样评价她:“叶教授在神经生物学方面的发现,将使人类最终治愈帕金森氏症、阿尔茨海默症成为可能”。

叶玉如(左)与港科大校董会主席廖长城

更“中国”的测序方法

“病人被发现的时候,常常是晚期了,有可能在10年、20年之前,他们的大脑就有了变化。”谈起阿尔茨海默症(AD)患者时,叶玉如说道。

在中国,阿尔茨海默症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老年痴呆”。

这是一种以认知、记忆损伤为特征的神经退化性疾病。至今,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制仍未能完全明确,这意味着,在这个病症上,人类缺乏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据统计,全球约有万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而我国的患者数量居世界之首,目前已超过万人。

但问题是,一直以来,国际阿尔茨海默症研究主要围绕高加索人群,也就是西方白人展开。叶玉如担心的是,遗传背景不同、成长环境不同、生活习惯也不同,以此为基础得到的研究成果,与中国患者能有多少适配性?她决定搞清楚其中的差别。

这是一项大工程。整个研究团队囊括了港科大、港科大深圳研究院、医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科学家。带领这支国际化团队,叶玉如火力全开。

叶玉如

他们选取了-年间收集的不同程度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和对应年龄的健康人群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研究。年2月5日,研究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文章,展示了他们的成果。

“我们是第一个完成中国阿尔茨海默症测序研究的团队”,叶玉如说。

团队合影

尽最大努力朝前走

叶玉如最大的遗憾是,阿尔茨海默症没有药物可以治愈。

年阿尔茨海默症协会国际会议上,华盛顿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报告中称:预计到年,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人数将增加近两倍,达到1.52亿以上。

这个庞大的数字,像一座山,压在国内外相关研究者的心头。而对叶玉如来说,与“遗忘”对抗,不只是为了社会保障而战斗,她身后还有另一个故事。

数年前,叶玉如的一位姨妈因患阿尔茨海默症去世,去世前,已经不认识身边的任何一个人了。“什么时候可以找到治疗的药物呢”,面对亲人的离去,叶玉如的母亲问道。

什么时候?

叶玉如当时也没办法给出一个明确的时间。

“这个病太复杂了”,复杂到她深知可能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有结果。“就算不能一下子找到可以治疗的药物,我们的成果也要对这个领域有贡献。”

事实上,在填补了国际上关于中国阿尔茨海默症人群全基因组数据的空白后,叶玉如团队还发现了新的遗传风险因子。

“阿尔茨海默病60%—80%是遗传因素,通过基因传给了下一代”,叶玉如认为,遗传风险因子是能够在病症出现之前被检测出来的。为此,她和团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出首个基于深度学习的多基因评分系统,用以预测罹患AD的风险程度。

最近,他们还研发了一种血液检测方法:在一滴血液中测量19种蛋白质的含量。而之所以如此大胆,是由于发现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血液蛋白含量与普通人不同,叶玉如表示,这种检测方法具有开发成临床工具的优势,目前其准确率超96%。

“使早诊早治成为可能”,每走一步,叶玉如就离这个目标更近一步。

叶玉如

女掌门上任

香港科技大学创建于年。两年后,叶玉如从美国辞职,加入港科大;年,被任命为港科大副校长。

可以说,她算得上是地地道道的港科大人,但并不是一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科学家。

年,她联同其他在港的两院院士,向中央政府争取放宽内地科研资金和设备“过河”来港,加快香港地区科研项目发展。

年,她联合在港院士陈清泉、滕锦光、任咏华、黄乃正、李焯芬,共同发起的粤港澳大湾区院士联盟正式成立。

“我们希望可以团结科学家的力量,在推动香港和大湾区科创发展方面发挥一些作用。”用叶玉如的话说,香港科学界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支重要力量,香港科学家也应该勇于承担、主动承担更多重要科技任务,推动国家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叶玉如的最新任命将在今年的10月19日正式生效。9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也将开学。

“港科大一体,双校园互补”,是港科大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也是这位女掌门上任后要面对的第一个挑战。

1
查看完整版本: 港科大迎来首位女校长,诺奖得主称她将使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