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a疫苗在欧盟获得有条件上市许可
欧洲药品管理局于当地时间1月6日宣布,已对Moderna疫苗授予有条件上市许可。这是继辉瑞疫苗之后第二支获批进入欧盟市场的新冠疫苗。欧盟已批准订购1.6亿剂Moderna疫苗,由于该疫苗对储存温度要求较低,运输难度或将低于辉瑞疫苗,这有望加快疫苗接种速度。欧盟国家从去年12月27日起开始疫苗接种,至今速度最快的德国仅接种0.4%人口,远低于英国和美国(1%到2%)。
英国科学家开发出首个“皮肤贴”新冠疫苗
英国科学家宣传正在开发世界上第一个“皮肤贴”新冠疫苗,作为一种替代接种方式。这种硅质设备的工作原理就像尼古丁贴片一样,使用比头发还细的微型针来打破皮肤屏障。据斯旺西大学的研究人员介绍,这种贴片的设计目的是让患者自己接种疫苗,然后监测他们的身体对疫苗的反应。
新冠或对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造成长期损害
科学家担心,新冠病毒可能对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造成长期损害,导致老年痴呆症。美国和英国的学者正在计划一项大规模的全球研究,以调查在感染新冠多年后导致认知能力下降、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其它形式痴呆症的可能性。
吸烟确实让新冠感染更严重出现发烧咳嗽气短的几率高14%
一项新的研究称,吸烟会使患上严重新冠并需要住院治疗的风险增加一倍。这项研究基于真实世界的数据,提供了第一个结论性证据,表明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患严重疾病的风险更高。该研究发现,吸烟者出现新冠三种主要症状的可能性要高出14%:发烧、持续咳嗽和气短。此外,吸烟者同时出现10种以上症状的风险也比不吸烟的人高出50%——包括咳嗽、发烧、嗅觉丧失、食欲不振、腹泻、疲劳、精神错乱或肌肉疼痛。
感染新冠后获得保护性免疫可持续8个月
新的数据显示,几乎所有COVID-19幸存者都拥有抗击再次感染所需的免疫细胞。基于例COVID-19患者血液样本分析,结果表明对新型冠状病毒反应,来自“适应性”免疫系统的所有主要参与者,学会了对抗特定的病原体,可在最初感染症状出现后至少持续8个月。
全球首次确认:患癌孕妇生产时癌细胞转移给婴儿
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7日宣布,患宫颈癌的产妇在生产时,癌细胞转移给了腹内婴儿,已发现两名男性婴儿确诊肺癌。此类病历为全球首次确认。两名婴儿的母亲都在生产后被诊断出宫颈癌。他们发现,婴儿的肺癌和母亲的子宫癌为同一种病毒的基因序列,为癌细胞转移。该研究中心认为,婴儿在出生时第一声哭泣时,吸入了混有母亲癌细胞的羊水,扩散至肺中。目前,研究人员已对一名婴儿使用了抗癌药物,癌细胞基本消失。这可能由于婴儿体内把来自母亲的癌细胞认作异物,药效十分明显。另一名婴儿则通过手术摘除了癌细胞。相关研究成果已登载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用基因编辑逆转小鼠早衰症
早衰症仅仅是LAMA基因上一个碱基变化,产生了过多的有毒衰老蛋白导致的。因此,基因编辑领域专家DavidLiu等人基于CRISPR系统设计的单碱基编辑工具,试图纠正这一碱基错误。他们获取了早衰症患者的细胞,发现利用单碱基编辑系统可以修复90%以上的致病突变。当他们将这种特殊工具注射到新生的早衰症小鼠后,修复了许多器官、组织中细胞的LAMA基因突变,包括对早衰症儿童健康很关键的心脏和主动脉,小鼠的寿命因此延长了至多1.5年。从小鼠模型来看,这种基因疗法有望有效延长早衰症儿童寿命,但仍然需要更多测试,相关研究已经发表在《自然》上。
中德合作团队解析耳蜗神经回路超微结构
1月5日,一项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以及德国哥廷根大学合作的研究成果发表于《细胞报告》。该研究利用连续切片扫描电镜,重构了目前最大且具有突触分辨率的小鼠耳蜗神经回路,并首次对一系列关键超微结构进行了量化。研究者发现,不同听神经上传出神经突触的数量具有显著的差异,且随着听神经上带状突触增大或数量增加而增加。这一结果说明,中枢对耳蜗听神经的调控具有强度特异性,可选择性调控感知不同声强的听神经,这可能对背景噪音下声音信号的提取至关重要。此项研究为未来耳蜗神经生理功能、调控机制以及该系统的建立和可塑性变化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
科学家解密现生哺乳动物共同祖先染色体
近日,中外科学家合作,首次成功构建出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现生哺乳动物共同祖先的基因组图谱,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这项成果是以该研究团队获得的鸭嘴兽、针鼹等哺乳动物的高质量基因组数据为基础,在比较了人、有袋类动物、鸟和爬行动物等多种动物的基因组数据后,最终追根溯源,获得了距今大约1.8亿年前的早期哺乳动物祖先的基因组演化信息。
科学家研究发现积极的心态有助于减缓记忆衰退
近日,Psychological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了美国西北大学ClaudiaM.Haase团队题为“PositiveAffectIsAssociatedWithLessMemoryDecline:EvidenceFroma9-YearLongitudinalStudy”的研究。该研究对美国全国范围内的中老年人进行了为期9年的纵向研究,考察了积极情绪和记忆之间的关系。
导致肥胖患者代谢失衡的新机制
近日,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研究中发现,体内脂肪细胞的线粒体从脂肪细胞到巨噬细胞的转移机制是调节机体代谢稳态、维持能量平衡的重要机制,但在肥胖患者中,这一转移机制有所受损,这可能加剧了肥胖者的能量稳态异常,从而导致肥胖。文章发表在《CellMetabolism》上,题目为:IntercellularMitochondriaTransfertoMacrophagesRegulatesWhiteAdiposeTissueHomeostasisandIsImpairedinObesity。
维生素C可以促进浆细胞分化
近期,我国西湖大学的常兴团队在一项研究中发现,维生素C能够通过增强TET2/3介导的DNA去甲基作用来促进浆细胞分化和体液免疫反应,进而增强机体免疫力。该研究发表在《CellReports》杂志,题为:AscorbicacidpromotesplasmacelldifferentiationthroughenhancingTET2/3-mediatedDNAdemethylation。
参与上肢精细动作的脑干环路
刊登于《自然》的一项研究利用荧光成像,揭示了脑干中存在的4个神经元群,各自对应着不同的精细运动。研究人员进一步阐明了其中一个细胞群,外侧前部延髓(latRM)与脊髓(spinalcord)之间的联系,并发现其控制的是抓握等精细手部运动。由于脑干演化较早,脑干的运动环路在小鼠和其他哺乳动物内应该较为相似。
中国科学家发现水稻适应低氮土壤的基因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储成才团队发现了一个在帮助水稻适应低土壤氮含量方面起重要作用的基因。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及全球土壤氮含量数据分析,研究人员鉴别出一个氮高效基因(NUE)OsTCP19,它的等位基因变异与全球土壤氮含量分布有强相关性:OsTCP19-H在缺氮地区种植的水稻类型中很常见,但在现代富氮地区(如我国)种植的水稻类型中已经消失。通过将OsTCP19-H引入现代栽培品种中,可以培育减少化肥投入的高产作物,将极大地有利于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该研究于1月6日发表在《自然》上。
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具有可行性
近日,中科大潘建伟团队成功验证了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的可行性,网络主体包含公里长,覆盖四省三市,由32个节点和多条地面光纤量子密钥分发(QKD)链路组成的“京沪干线”,并能通过墨子号,天宫二号(现已受控再入大气层)两个卫星实现两个星地自由空间高速QKD链路,让“京沪干线”之外的节点入网,形成天地一体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网络实现了地面跨度公里的星地一体的大范围、多用户量子密钥分发,并进行了长达两年多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测试、标准化研究以及应用示范。潘建伟团队今天发表于《自然》杂志的论文中。
教育部启动本科毕业论文抽检试点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教育部教育督导局负责人7日就抽检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区别于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重点考察研究生创新性和科研能力,本科毕业论文抽检重点考察本科生基本学术规范和基本学术素养。
个项目和11名个人获年度深圳科学技术奖
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6日在深举办,对个项目和11名个人予以奖励,合计项。其中市长奖2名、市长特别奖1名、自然科学奖11项、技术发明奖4项、科技进步奖55项、青年科技奖8名、专利奖25项、标准奖15项。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基于仿生纳米材料的光学精准诊疗基础研究”项目和南方科技大学的“拓扑物质的电子输送”项目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近50年以来,地球转速首次加快
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卫星测量发现地球自转的总体趋势一直在变慢。当天文时间(以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为基准)与协调世界时(UTC,通过原子钟测量)偏差超过0.4秒时,UTC就需要进行调整。此前,科学家一直在UTC中加入正闰秒(增加一秒)。但据世界日期及时间网,地球在年的平均自转速度比之前快几毫秒,其中28天的自转速度打破了历史记录。据观测,年7月19日是地球自转最短的一天,比秒(一天的平均长度)快1.毫秒。科学家预计,年一个天文日的时间平均要短0.05毫秒,这也意味着在这一年中,原子钟时间将延迟19毫秒。
中国电信推出量子安全通话产品
中国电信于近日推出了由中电信量子科技开发的首款量子安全通话产品——“量子密话”。目前,“量子密话”已在安徽试商用,利用量子信息技术保障通话安全。其最主要特点是充分利用量子随机数和量子密钥分发机制,生成认证密钥及通话密钥。用户每次发起“量子密话”时,通话会随机抽取芯片内的一个量子密钥与后台建立连接、校验身份信息,再生成一个新密钥作为会话密钥,2套密钥分离,用后废弃。这也就保证了通话的安全性极高。短期内,量子安全通话产品主要为政务、军队、金融、大中企业等亟需通话安全性的行业服务,而未来公众市场也将迎来相应的服务。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预计2月10日左右实施近火制动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6日消息,天问一号探测器将在一个多月后(年2月10日左右),在临近火星后实施近火制动,进入环火轨道。截至1月3日6时,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已经在轨飞行约天,飞行里程突破4亿千米,距离地球接近1.3亿千米,距离火星约万千米。
施一公联合创立公司的首款新药上市,为癌症药物
1月5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成果奥布替尼宣布上市,这是诺诚健华医药有限公司(下称“诺诚健华”)上市的首款新药。该药物全称新型BTK(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宜诺凯,由诺诚健华自主研发,年12月27日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患者、以及复发/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的两项适应症。
同行评审无法解释学术出版中的性别差异
据一篇发表于《科学·进展》的文章,研究人员为评价同行评审和编审过程是否会导致学术出版中的性别不平等,调查了向种学术期刊接受的近35万篇投稿(由万名作者),以及约74万名审稿人的76万多篇审稿意见,分析了审稿人选择、推荐等步骤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偏见。调查认为,在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作者性别并不影响稿件的被接收率。在生物医学、健康和物理科学领域,女性科学家发表的文章更有可能被接收。因此,同行评审不太可能是造成学术出版中的性别不平等的主要原因。但研究还表示,调查中未考虑稿件质量、种族、学者声望等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
美国新法案将大幅提升对人工智能研究经费支持
据《科学》新闻报道,美国于上周通过《国家人工智能行动法案》(NationalArtificialIntelligenceInitiativeActof,下简称NAIIA),旨在促进联邦十余个机构对于人工智能研究的支持。该法案将推动成立一个基于Cloudbank系统的国家级研究团队。Cloudbank是一个资助购买商业云服务的项目,由美国科学基金会(NSF)资助。法案指令还包括扩大已有的人工智能研究网络,以及在白宫建立人工智能办公室及监督相关行动的咨询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