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常常被称为哲学(人生)三大命题而广为人知,但是在很多人的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这样的人,他们会一直被困禁在这样三个问题中:
“我在哪?”“你是谁?”“我又是谁?”
明明是曾经生活过几十年的旧屋,明明是最熟悉的至亲,看着镜子里相伴自己几十年的面容,他却说不认识……这些人有个共同的名字:阿尔茨海默症患者。
关于大脑的科学(网图)面对阿尔茨海默症这个令患者异常无助,令家人痛心绝望的“不死的癌症”,希望在哪里?
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有着“自我启发之父”名号的岸见一郎以自己的职业素养、自己陪护父亲的切身体验和感悟写成了一本书,这本书有个很诗意的名字:《请你迷失在我身旁》。很多读者看到这个温暖的书名,都会被打动,甚至会情不自禁地想:请让我迷失在XX身旁吧。
《请你迷失在我身旁》(封面)可是,读完本书,你还愿意做那个“迷失者”吗?
01了解病症特点,知己知彼才能进退有余
书中诗语:“不是唤醒他的回忆,而是一切从现在开始。”
说到阿尔茨海默症,很多人都会陷入这个“三连问”状态: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下面我们简要说说:
第一,为什么叫阿尔茨海默症呢?
在医学领域有个惯例,就是根据首次发现某种病症、最初发明某种医疗器械的医学人员的名字来命名该疾病或器械,比如帕金森综合征、孟乔森综合征等。而我们俗称的“老年痴呆症”是一位名叫阿洛伊斯·阿尔茨海默的德国病理学家发现的。
这位病理学家在对已故病人做脑部切片时,发现该病例脑组织中有异常“沉淀物”,且大脑明显萎缩。进一步调查,发现该病例生前有不明原因的记忆力丧失、行为严重偏执等心理变化特征。年,医学界根据此病例发现者的名字将其命名为“阿尔茨海默综合征。”因为该病症以老年患者为主要群体,其主要症状为认知缺失,也就被人们通俗地称为了“老年痴呆症。”
阿尔茨海默症对比(网图)随之而来的是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不能及时发现这种疾病呢?
在《请你迷失在我身旁》中,作者讲了这样一个事例:有位认知症方面的专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诊断过很多认知症患者,但是直到自己的妻子被别的医生诊断出患了认知症后,他才发现了这个早已存在的事实。由此可见,这是一中形式多样、初期特征很不明显的病症。
作者在书中也反思了父亲患病前后的一些行为表现,这些具体的描述对于读者应该有比较明确的提示和参考作用。根据研究,如果该病发现在早期,积极干预会有延缓的可能,中期以后的发现,往往都是不可逆了。
至于第三个问题,正是作者在《请你迷失在我身旁》中主要探讨的问题——病人照护,也是病患确诊以后的唯一希望所在。
作者岸见一郎(简介)02理解病患需求,系铃解铃都需有效沟通
书中诗语:“他们也曾顽强地活出了自己人生的岁月。”
据专业机构发布信息:全世界每3秒就会新增1名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每位60岁以上人口中就有5-8名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而且这个数据还在随着老龄化的加速而在不断上升。也许下一秒,这个患者就不再是影视剧中的那个人形象了,而是身边的你、我、他。
曾连任两届美国总统的里根,随着病情加重,不仅不会说话、步行,不能自己吃饭,甚至连陪伴他多年的妻子都不再认识,被确诊10年后病逝。有着“铁娘子”之称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患病后几乎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总是在重复问着同一个问题。
英国前首相:“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名人政要遭遇此病后尚且如此,平民百姓又该怎样呢?
岸见一郎在《请你迷失在我身旁》中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陪伴。而陪伴的前提:理解!
人们常说:父母养我长大,我要陪父母终老。与父母养育幼儿的不同在于:养育幼儿可以看到幼儿一天天在成长,令人欣慰鼓舞;陪护患病的父母看到的是一天天的退行,让人沮丧和失落。
这是无可逆转的现实,那就接纳眼前的父母——他们也曾顽强地活出了自己的人生岁月,尝试与父母构建新的关系。去思考怎么做,不再纠结于为什么。
书中说:“不是去唤醒他的回忆,而是从现在重新开始。”
03缓解陪护负担,体累心累或许可有解脱
书中诗语:“确诊对家人来说不是结束,而恰是照护的开始,且不知何时是终点。”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长期的陪伴中免不了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摩擦和矛盾,从而感到身心俱疲。作者也是如此。
不过,作为善于自我启发的岸见一郎又有了新的思考和做法,进而缓解了因陪护而产生的心理和生理负担。略举一二。
不做“逞强照护”。寻求帮助是一种很好的调节方式,寻求帮助的对象可以是家中其他成员,也可以是托管机构,或者是老人健康照护中心。短暂的身心调整之后,又有了坚持的能量和动力。
认真,但不较真。刚刚说过不能做的事,转眼又做了。父母为什么不听话?想想看自己小时候是不是也这样,或许就是为了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