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城高校施行跨校选课已11年 热门课程频遭秒杀
插图 *昕
杭城高校施行跨校选课已有11年
热门课程频遭秒杀 精品课程仍显不足
“这个学期又没选到,又要等下个学期了……”这两天,杭州高校校际选修课第二轮选课刚刚结束,杭州师范大学大三学生小邓特别沮丧。小邓从上个学期就想选修浙江警官职业学院的跆拳道,但一直没有选上。这两天开始选下个学期的课了,小邓依旧没“中奖”。
杭州高校校际选修课,是2001年时位于翠苑附近的杭州师范大学、浙江计量学院、浙江工商大学等8所高校共同推出的一项举措。
从2001年至今,历时11年,这项原本为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现校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而实行的举措,到底效果如何?各高校是否都推出了其他高校所没有的精品课程?不同高校的学生们是真的享受到了其他高校的优质资源,还只是为混混学分?
热门课程遭遇秒杀
“这门课太火爆了,每次选课时都是爆满。”说起浙江警官职业学院的跆拳道课,小邓在学校第一轮选课也就是15号时,就早早上选好。但因为第一轮是根据报名情况随机分配,小邓没有选中。第二轮选课在去年12月28日开始,这一轮实行的是优先制,即先选先得,小邓中饭都没吃,提前两个多小时守在电脑前准备秒杀,结果依旧没秒上。
小邓介绍,每个学期末是开始选下学期校际选修课的时候,一些热门的课程都会在第一时间被选满。
校际选修课始于2001年9月。当时,处于翠苑附近的杭州师范大学、浙江计量学院、浙江工商大学等8所高校签订协议,建立协调小组,制订《校际选修课教学工作规范》和《选课指南》。并率先开设了第一轮15门校际选修课程,选修学生1655人。
杭州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沈忠华介绍,从2001年至2003年,8校共开设校际选修课程45门次,选修学生5365人,其中3664人成绩合格取得相应学分。
2003年起8校中有7校先后迁至下沙高教园区,校际选课继续开展,并扩大到14所高校: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 、中国计量学院、浙江工商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水利水电高等专科学校、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财经学院。
2004年至今,共开出校际选修课455门次,平均每次学期开设校际选修课约30门,学生参加考试并取得相应学分的约为73%。
经管专业学生的导演梦
“校际选修课圆了我的导演梦!”孙原是浙江财经学院信息计算专业的学生,从小就有导演梦想的他,原以为进了以经管类见长的大学后就不可能接触到关于导演的课程,然而校际选修课却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没想到来到财院后也可以去传媒上课,我这等于是在上两个大学嘛。”孙原乐呵呵地告诉。
“看到校际公选课上有浙江传媒学院的《电视导演基础》这门课程时,我特别兴奋,立马就选了。”孙原激动地说。因为爸爸是语文老师,孙原自小对文学艺术方面特别感兴趣。“初中时老师问我长大后想做什么,我说想当导演,同学们就给我起了一个‘孙导’的称号。《电视导演基础》这门课跟我的专业毫无关系,可是它却圆了我自小对导演的一份向往,同时大大拓宽了我的知识面。”
财经学院在下沙的最东边,传媒学院却在下沙的最西边,从财经学院到传媒学院路程比较远,加上选修课是在晚上上课,一般人很难坚持上课。但是孙原几乎每节课都去,唯一一次缺席是因为生病,为此他还懊恼了很久。每次上课回来,孙原都会对室友讲一些课堂上的内容,周围的同学无一不知道他是个十足的导演迷!
付出总有收获,在上完一个学期的《电视导演基础》后,孙原一口气写下评论文章《从导演的视角品读电视散文〈我与地坛〉》,受到老师极大的好评。
“我总能在老师所分析的电影场景或者情节中找到一些艺术手法和技巧,我一直认为导演是一个很奇妙的角色,他不仅要有编剧的思维,还要有连接整个情节的逻辑。要做一个好导演,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说起导演,孙原头头是道。
有学生只为“混学分”
沈忠华说,14所高校在学科、专业方面各有自己的特色,学生跨校选修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比如我们学校是一所综合院校,学校许多人文艺术类的课程很受其他学校学生欢迎。”沈忠华说,而像财经、计量等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也受到了学生的追捧。
“学生选课时主要还是看兴趣。”杭州师范大学教务处金洁洁老师说,最受学生欢迎的课有浙江传媒学院的形体瑜伽、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服装工艺、中国计量学院的酒文化、浙江财经学院的证券投资学入门等,这些课程基本上每年都是早早地就被选完。
另外,有些学生在选课时也会考虑工作后的实用性。浙江财经学院金融专业的学生小蒲选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现代礼仪》课程。
“以后走上社会,礼仪真的蛮讲究的,这个课能学到很多东西,关于着装、吃饭、见面之类的礼仪,尤其是工作以后的社交礼仪,比如和领导、级别比你高的人走路时要按照‘内侧高于外侧,前方高于后方’的原则。”小蒲说,如果大学毕业以后再学这些,还要自己花钱,花精力,花时间,现在选修这门课可以提早“修炼”自己,还可以拿学分,一举多得。
当然,也有一些同学是抱着“混学分”的心态去的。“我跟之前选过这堂课的同学打听了一下,期末不用考试,平时做个作业就能拿学分。”大三的小张说,他选过一门《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纯粹就是为了拿学分,每次上课时去点个名就开始溜号,不过后来老师也变聪明了,上课下课各点一次名,“无奈”之下他只好在教室里玩手机熬到下课。
校际选修课 呼唤更多精品课程
虽然校际选修课给同学们提供了学习他校特色课程的机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我对服装设计特别感兴趣,知道理工大学这方面的专业特别强,有很多精品课程。”大二学生赵杰说,她从大一时就开始关注理工大学的校际选修课,但每次校际选修课的选课表出来,都没有相关的课程。
杭州师范大学大三学生小邓也有类似的苦恼,“我想学警官学院的跆拳道,虽然他们每年都开这门课,但面向我们这么大一所学校才招5个人,根本就是供不应求嘛。”小邓说,像这样的特色课程绝对受学生欢迎,如果招生数量能多一点就好了。
另外,因为选课学生来自不同学校,再加上很多课程选课人数比较多,有时候课程有变化也较难通知。比如小蒲第一次兴冲冲地去上课,却被告知课从第三周才开始上。
一位高校老师说,按照最初的设想,各校提供的校际选修课程应该是学校的特色课程或者精品课程,教师应该是学校的学科带头人或者优秀骨干教师,但有些学校在实际操作时却没有这么做。比如,部分学校在开选修课时,是看哪位老师这个学期刚好工作量不够,就让他开个校际选修课。
“另外,各校对相关授课老师的关心度不一,很多时候也无法调动老师的积极性。”这位老师说,一方面,老师讲课的报酬比较低;另外,有些学校对这项工作不够重视,一学期都不会组织这些老师召开座谈活动,了解校际选修课的具体情况。
“如果能在讲课费、评优等方面给予这些老师一些优惠,相信会起到更好的效果。”这位老师说。(通讯员 井冬梅 张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