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家对菌群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好多疾病都和自身菌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老年痴呆、自闭症、慢性过敏、肥胖……等等经常听说的疾病,最近,科学家发现,一些罕见病也和肠道菌群有关系,比如白塞病。
发表在中华临床免疫杂志上的一篇最新研究揭露了肠道菌群与白塞病发病的关联。研究表明白塞患者存在特征性的肠道菌群组成改变,其种属多样性显著降低,产短链脂肪酸菌和产甲烷菌减少,而多种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显著增多。研究提示肠道菌群紊乱可能通过破坏肠道黏膜屏障功能、诱导多种机制促进白塞的发病。
短链脂肪酸在食物来源中很少被提及,大部分食物的脂肪当中含量都非常非常少,它对于维持肠黏膜的正常功能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各种资料中都显示,肠道益生菌能通过酵解食物残渣为肠道提供短链脂肪酸,这也是肠道获得短链脂肪酸的主要来源。对于肠道溃疡、炎症等疾病患者,在医院手术和治疗期间,临床营养一般会用到短链脂肪酸的支持。
所以,某些益生菌缺乏的人群,短链脂肪酸也容易缺乏,进而导致肠黏膜的功能下降,这种功能下降就是研究报告中所指的,会破坏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屏障功能被破坏,不仅营养素的消化吸收受影响,还会导致更严重的食物慢性过敏,让身体持续处于炎症反应中。营养不良和炎症反应的持续,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难以治愈。
那么,菌群失衡我就补充益生菌吧?于是,从超医院的益生菌制剂,成了很多人纠正菌群失调的首选。在医院,对于一些菌群失调严重的患者,还会采取粪菌移殖的治疗方法,就是将健康人便便里面提取的健康菌群移殖到患者的肠道里。
但是,从追踪的效果来看,效果也不怎么理想,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益生菌饮料不能补充益生菌,益生菌饮料里的益生菌数量往往不能保证,也无法保证其活性,最终无法定殖在自己的肠道里发挥作用。同时,益生菌饮料含有大量的糖以及一些食品添加剂,长期食用反而会让肠道菌群失调的情况更严重。如果是健康人群出于保健的目的,食用酸奶比益生菌饮料更好。因为酸奶里的益生菌数量不比益生菌饮料里少,并且酸奶主要是奶,而益生菌饮料主要是水,酸奶营养价值更高。
所以,针对普通人群达到肠道菌群保健的目的,选择酸奶比益生菌饮料更合适。
第二:针对已经出现菌群失调症状的人群,只能起保健作用的酸奶就无法达到目的了。
这个时候,需要选择药字号或健字号的益生菌制剂,这样的制剂能保证活菌的数量,并且能保证在肠道定殖的效果。但,仅仅如此,其实还是不够的。
因为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环境,这也是为什么益生菌治疗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细菌的生长是需要环境的,益生菌和致病菌都是如此。之所以我们的菌群会失衡,益生菌会减少,是因为肠道的环境不利于益生菌的生存。就象沙漠里无法种出鲜嫩多汁的水稻一样。环境不改变,给肠道输送再多的益生菌,最后都难逃一死。所以,纠正肠道菌群失衡,改造环境更重要。
对于一些初期的菌群失衡症状,完全可以只通过改造环境,不使用益生菌制剂,就能达到纠正的目的。
如何改造环境呢?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