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资格评价你的“人格”
上海交大正酝酿给毕业生颁发3张证书———一份学业成绩单、一份能力方面的证书、一份“人格证书”。上海交大校*委宣传部部长刘玉祥11月9日告诉,这样一张“人格证书”初定包括学生的心理素质、基本价值观及人际关系三个方面,而其他指标,如领导能力等依然需要讨论及论证后最终决定。(11月11日《法制晚报》)相信上过学的人都能回想起来,在中小学的时候,一般都是有个操行评语的,其实与这个证书的意思也并无本质的区别。这东西最后会变成什么样,相信大家心里都基本有数,自评与互评大致相当于自我批评与相互批评,而我们这里自我批评的时候不会太多,倒是表扬与自我表扬很是常见,大家都是“人格闪亮的一代人杰”是指日可待的胜景。问题的关键,倒还真不在于是否需要这个“人格证书”,而是从小的时候起,我们就被这种看上去很正常的东西评价着,往往到了这个年岁,依然只能觉得这事儿不对,但不知到底哪里不对?学校是否有资格做个“精神科大夫”,从而在这个人格证书上注明你的心理素质?还是学校有资格审核你的人际关系,并加上一个什么指数,然后像股指一样公布出来?又或者是学校有资格像个牧师似的,对你的价值观说三道四?这些怀疑都是可以的,但我们更该怀疑的是,到底谁有资格来规定什么是“人格”,并且按照大家都能认可的方式,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尤其是成年人,因为大学毕业怎么说也是应该成年了。如果把问题延伸到这一步的话,相信任何受过基本教育的人都会说:没有人或者机构有这个资格,我的人格不需要别人去打分。也是应该成年了。如果把问题延伸到这一步的话,相信任何受过基本教育的人都会说:没有人或者机构有这个资格,我的人格不需要别人去打分。
那么为什么会有一家学术机构,能够这么自信满满的冲出来做一件连没有读过大学的人都能知道不合适的事呢?我想,这是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权利”二字,而且从来没有从这二字上得到过约束吧。
那么为什么会有一家学术机构,能够这么自信满满的冲出来做一件连没有读过大学的人都能知道不合适的事呢?我想,这是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权利”二字,而且从来没有从这二字上得到过约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