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致力探索人类长寿密码,厦门大学这位院
TUhjnbcbe - 2023/8/2 20:14:00

“我始终认为葡萄糖感知是生命的密码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厦门大学林圣彩教授

正坐在他的办公室里

兴致勃勃地介绍着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

△林圣彩院士

和人们对于院士的一般想象不同

科学研究对他而言更像是“升级打怪”

解释生命的奥秘

会使他拥有巨大的成就感和“快感”

“致力于破解‘长寿密码’的男人”

“生命的过程,其实就是营养代谢的过程”,林圣彩说道,“代谢涉及到人体健康的方方面面,如果代谢的调控失衡,就会引起一系列的疾病”。

目前,人们已经发现代谢失衡将导致肥胖症、糖尿病甚至癌症等众多疾病。因此,研究细胞代谢稳态控制,对于生命健康甚至延长寿命都具有重大意义。

葡萄糖是人体的主要“燃料”,当机体内葡萄糖水平下降时,蛋白质AMPK就会被激活,用于维持机体内的葡萄糖水平。

研究中,林圣彩创新性地发现了机体感受葡萄糖水平并调节代谢模式的整条通路。更令人震惊的是,在这条通路中,葡萄糖不再以“营养物质”的形象出现,而是承担了“信号传输”的责任。林圣彩的这一发现完全打破了之前学界对于葡萄糖的固有印象。

“这是我一生中最美的艺术品。”林圣彩看着葡萄糖感知通路的模型动情地说。也许最初的“偶然发现”并不是偶然,正是对科研持之以恒的热情,林圣彩才拥有了专属于他的艺术品,而他也将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用心“雕琢”。

△林圣彩在讲解葡萄糖通路模型

年,林圣彩院士团队在CellMetabolism上发文,报道二甲双胍可能通过他们先前发现的,机体感应饥饿和葡萄糖水平下降时所用的一条名为“溶酶体途径”的通路来激活AMPK。

二甲双胍,是如今治疗二型糖尿病的常用药物,然而它的分子靶点却始终未被发现,这极大地限制了人们对二甲双胍的理解和应用。

经过五年多的探索,林圣彩院士团队和本院的邓贤明教授团队合作,最终找到了二甲双胍的分子靶点——PEN2(γ-secretase的亚基),并弄清了它导向溶酶体途径及激活AMPK的具体方式,相关研究年2月在Nature上正式发表。

这一发现首次从分子角度勾画出了二甲双胍行使功能的路线图,还为二甲双胍替代药品的筛选提供了潜在的靶点,从而在治疗糖尿病和其他代谢性疾病方面产生更好的疗效。

△二甲双胍激活AMPK机制

“不走寻常路的‘哲学型’科学家”

“林老师是一个具有哲学气质的科学家。”

博士生瞿琦已经在林圣彩的实验室工作了六年,在他的印象中,林圣彩并不拘泥于教授做实验的细节,更多的是启发学生的科研思维。“比如林老师经常会对我们说‘葡萄糖不是葡萄糖’,在老师的研究中,葡萄糖不再以营养物的形象出现,而是作为一种信号分子传递信息。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以不同视角开展科研的魅力。”

说起自己的“哲学型科学家”定位,林圣彩笑道:“我没有系统地学过哲学,但在我看来,任何思辨、抽象的思维,都可以理解为哲学。”林圣彩将思辨的思维引入了自己的研究,从独立工作以来,他一直坚信“每一个蛋白质都有无限的功能”,不局限于对蛋白质某个功能的固有认知,而是从多个方面入手研究同一个蛋白质,这才发现了蛋白质AMPK有着重要的代谢功能。

在林圣彩看来,要做“大科学”的人必须兼顾文理科的学习,才能总结出科学最根本性的原理。闲暇时间,林圣彩最喜欢看上几本哲学和名人传记等方面的书,适当放松的同时,又能拓宽视野,启发自己的科研思维。

带有“哲学气质”的林圣彩对于学生的要求也别具一格。林圣彩直言,他喜欢走路风风火火、“脸皮够厚”的学生。“我天天都期待着学生能撞开我办公室的门进来,告诉我他发现了什么不得了的东西。如果我觉得他在胡扯,就让他出去,但是他不会因此泄气,明天还会来找我。”直率洒脱、承受力够强,是林圣彩对学生的期待。

△林圣彩和学生们在一起

这份“与众不同”的期待,让研究生*初见林圣彩时,觉得他很严厉,但随着相处时间的增加,*却发现了他“反差萌”的一面。“前段时间林老师从*带回来一些大枣,看到我的师兄,就非常热情地一定要分给他吃。”

林圣彩还会为学生们的感情问题提供咨询,抚慰学生们遇到科研问题时的焦躁情绪,像个“老父亲”一样关心学生的生活。这位“老父亲”有时还会带着点“小俏皮”,因此学生们私底下都亲切地称呼林圣彩为“彩哥”。在瞿琦的记忆里,“彩哥”总是会在意想不到的时间点出现在实验室,比如休息日或者假期,“他会从实验室后门偷偷探个头进来,询问我们的实验进展和遇到的问题”。“其实就是‘吓唬’一下他们。”林圣彩开玩笑说。

林圣彩的妻子李蓬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教授,同样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随着林圣彩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和妻子成为了为数不多的“夫妻院士”,为中国科学界添上了一段难得的佳话。

两人一南一北,“忙的时候也只能在会议上匆匆打个招呼或者擦肩而过”,但并不影响他们各自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光发热。他也经常以夫人的经历来激励课题组的女学生们:女性做科学家一定要自强,迎头向上就一定能有所得。

和他所钟爱的集合多种功能的蛋白质一样,林圣彩是一个“不羁”和“温柔”的综合体。匹配到正确的“信使”,他才会被“激活”,向外界展示他内在蕴涵的力量。

“感谢自己的‘懵懂’”

不久前刚过58岁生日的林圣彩,回顾自己一路以来的经历,选择用“懵懂”来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懵懂’就是跟着感觉走,不要功利地追求某个目标。”

林圣彩的“懵懂”,或许可以追溯到他的学生时代。高中数学严重偏科的他,误打误撞地进入了厦门大学生物学系。专业课学习之余,他总夹着一本英文词典和英文小说穿梭在厦大校园里。“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但在大学里做好了两件事对我后来的影响非常深远:一是学好英语,二就是形成了对生物学的‘审美品味’——欣赏生物学的平衡和调控”。

怀揣着对学习单纯的渴望,林圣彩在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获得第一名;参加出国考试,也是名列前茅,获得全公费资格。在厦大对生物学产生初步的认知后,林圣彩于年离开厦门大学,后辗转美国、新加坡、香港求学和工作,年重新回到厦大生命科学学院任教。

△林圣彩的实验室

谈到回国的原因,林圣彩直言也要感谢当时自己的“懵懂”。“我年离开美国,那时候多少人会笑话我是因为在美国‘吃不开’,但我还是坚决离开了。”但由于当时国内科研条件的限制,林圣彩未能直接回国开展科研工作。

“在外面我找不到归属感”,这个怀揣着爱国情怀的游子,继续在他乡思念着自己的祖国。后来在新加坡,林圣彩被华人含泪讲述南洋大学历史,想要恢复母校的事迹所深深感动,更加坚定了选择回到祖国的信念。

“当时回到厦大的时候,我‘懵懵懂懂’‘误打误撞’地当上了生科院院长。”但就是这样一个“懵懂的领导”,引领生科院课程大改革,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在短短几年内就建成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助力厦大生命科学学院回归全国第一方阵。

在林圣彩看来,科研工作者更需要保持这份“懵懂”。他的实验室一直不大,近年来每年只发一两篇文章,但他依然感到骄傲。“我不想要功利性地一味追求论文的产量,我只发真正有意义的文章。”

△林圣彩的学生在做实验

去年,林圣彩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对于“院士”这个新身份,林圣彩依然持有“懵懂”的态度。他希望院士的身份,只会促使他更安静地做科研。当选院士于他而言只是人生过程的一个阶段,未来的他还要面对更多的科学难题,包括代谢对老年痴呆症的影响、对寿命长短的机理研究等。这个对科研“上瘾”的科学家,早已对自己的科研生涯有了规划——“至少要活跃到70岁”。

“在之后的科学研究中,我要更细腻地、更系统地去研究葡萄糖对生命的意义,甚至希望最后能够完全得到葡萄糖的密码。”说到对未来的憧憬,林圣彩直起身子,眼睛里闪烁着坚毅的光。

“这是我一辈子的梦想。”

来源:厦门大学文:史鹭佳、柳含露图:郭琛恺责编:张火火、曾浣浣厦门大学*委宣传部出品

1
查看完整版本: 致力探索人类长寿密码,厦门大学这位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