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脑疾病分会会长、医院神经内科和老年医学部主任医师陈彪
人是否活着取决于心脏是否跳动;而人是否活得有质量则取决于大脑的功能状态。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脑疾病分会会长、医院神经内科和老年医学部主任医师陈彪教授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步入老年,衰老不可避免,而当大脑受到影响,就会给人们的生活质量带来巨大变化。因此,要摆正心态,科学应对,护好大脑,保证晚年生活质量。
别把疾病当做衰老
《生命时报》:单纯的衰老会对大脑造成怎样的影响?这些影响如何影响大脑运作、影响人体健康?
陈彪:一般来讲,“老”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功能上的衰退,很多以前能做的事做不了了。总体来讲,大脑受到的影响会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认知减退:认知和思维能力下降,如记忆力变差、判断力下降、计算能力下降等。
运动减退:肢体活动和躯体行动能力下降,比如动作和走路变慢、容易疲劳、以前干得很快的事现在变慢了。
情绪不好: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情绪,甚至出现性格变化和疑神疑*。
感官退化:老花眼、听力下降、嗅觉和味觉下降等。
总体来讲,衰老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内在能力衰退,如果不影响正常生活,不必过于在意。
《生命时报》:如何区分正常的衰老与大脑退化导致的相关疾病?
陈彪:正常的衰老会使人的功能下降,但不会有明显波动和较大改变;但若变化幅度等超出一般逻辑和范围,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则应怀疑是否发生疾病。比如,随着年龄增加,老人走路会稍稍变慢,但姿势正常,自己注意后能走好;若不能独立上街或走远距离、走路时双手不对称、不能跟着摆动、走路一侧肢体不协调、脚有粘在地上迈不出去的感觉,甚至容易跌倒,就不是正常的衰老现象,需要就诊检查。
同样,衰老会使记忆力变差、算数变慢,一般表现为偶尔忘了某个人的姓名或朋友交待的事。但若经常昨天说的事今天就不记得、买菜总是算错帐,甚至找不到家了、亲戚朋友都不认识了,就要及时就诊。另外,明显的性格改变,判断逻辑老是出错,与他人沟通困难或出现幻觉、经常怀疑别人,也可能预示着脑部疾病。
老人不要讳疾忌医
《生命时报》:老年人脑部疾病哪些多发,主要病因是什么?
陈彪:大脑功能退化导致的比较常见的疾病包括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中风后遗症、癫痫、脑肿瘤、脑炎等。其中,影响脑功能最常见的疾病是脑血管意外,即中风。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和心脑出现衰老表现,如血管弹性下降、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危险因素会加速血管老化过程,甚至带来意外,如血管破裂出血、栓塞等。而控制好这些危险因素,意外事件就会减少。目前,欧美一些国家的心脑血管病已经明显下降,而我国这类疾病的发生率仍在上升。改变生活方式,多吃蔬菜、适度运动、劳逸结合、充足睡眠,控制好基础病,主动管理自己的健康,就能降低这些疾病的发生。
《生命时报》:老年痴呆和帕金森病作为典型的老年病,它们的发病机制是什么?患者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什么?
陈彪:很大程度上,这两种病与增龄导致的脑功能退化或脑衰老密切相关。据估计,至少1/3的高龄老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认知问题。而且,这些疾病目前都无法治愈。因此,很多老人一听到这些疾病就很害怕,到处寻找能治愈疾病的“专家”和灵丹妙药。其实,得病的老人不必过于介怀,而要学会适应与“病”共存,关键是尽量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
《生命时报》:上述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点是什么?
陈彪:发现和诊断血管疾病是最大的难题。老年人往往不认为自己得病了,同时,一般大夫常常缺乏相关知识而导致误诊。比如,记忆力差一点,大部分人很难联想到疾病;一些人即使已经出现帕金森征兆,如手抖、关节不适、面部表情僵硬等,也首先怀疑是岁数大了、中风了、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病等导致,造成相关疾病误诊、漏诊率很高。
第二,患者常常不遵医嘱。治疗需要长期服药和干预,很多患者怕“副作用”不愿吃药;而有些患者过于急迫,一味追求吃“好药”。其实,用药的目的是改善疾病症状对生活的影响,提升生活质量,既要有效、长期服用,又不宜过早使用过高剂量,需要“细水长流”来保证长时间的生活质量。因此,患者一定要遵医嘱用药。
第三,过分悲观,缺乏自我主动管理,过度依赖他人照料。我们常说老人是“老小孩”,意思是当人老了,很多思维和运动能力都下降了;另一方面,老人要像小孩一样,重新学习、主动锻炼、调整生活行为,以促进脑内干细胞和神经元的分化,建立新的神经元之间的通路,适应衰老带来的诸多变化。
《生命时报》:老年人应以怎样的心态看待大脑衰老及其带来的疾病?
陈彪:首先要正确认识。大脑衰老和得病并不可怕,关键是控制它对身体功能的影响,保证晚年生活质量。应从成年起经常做体检筛查,早发现、早干预,争取延缓乃至避免疾病发生。如果得病了,应做到不避讳、不害怕,积极配合治疗。帕金森、痴呆等疾病难以治愈,长期疾病管理非常重要。患病后也要有一定的治疗规划,手术、用药等治疗方案相互配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要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