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命到了这样一种状态
一个人,守着一座房子
世界越变越快
动作却越来越慢
身边的人逐渐远去……
沟通,成了迟暮之年的重荷
家,变成一座“空巢”
……
空巢老人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寡老人,另一种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单住的老人,还有一种就是儿女远在外地,不得已独守空巢的老人。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空巢老人规模不断扩大。全国老龄办披露,年空巢老人已经达到1.18亿,预计至年空巢老人将超过2亿。
养儿防老,膝下承欢,儿孙满堂……这样的天伦之乐,正成为现代社会的奢侈品。
每个人都会变老,都正在或者即将面临空巢。现今社会无数老人和儿女的困境,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逃不过的困境。
1
在网上看到一个新闻,里面的情景让人落泪:
一个瘦骨嶙峋的老人,赤裸着身体,躺在阳台的地板上,不断敲打着手中的脸盆。
听到响声的小区邻居,发现异样后赶忙报了警,警察赶来后,撬开门才知道,老人已经这样躺了4天了。4天前他不慎在家里摔倒后,就没能站起来。
这期间,他滴水未沾,厨房里的饭菜也都发霉了。
一位老人独自在阳台捱过的4天4夜,心情该是多么绝望。而他那同城而居的子女,却已经20多天没来探望。
2
芜湖有一对老夫妻,死亡多日后,才被邻居发现。
老爷子患有老年痴呆症,老太太的身体也一直不太好,平日里,老两口就相依为命,互相照应着生活。
而他们的儿子住的小区就和他们隔了一条马路。可悲剧还是突然降临了,闻到两人房间发出异味的邻居报了警。
据警察勘测的结果指向:数日前,老太太突发疾病倒在客厅身亡。而老先生因痴呆无人照料,也跟着不幸离世。
双亲死亡多日,相隔如此之近的儿子竟然都没有发现。可见双方多时未曾走动,这世上最远的距离,是仅隔一条马路,一碗汤的距离,我却盼不到你。
3
“我于昨晚去世,走时心如止水”。
在南京一小区一位81岁高龄独居的老人去世两个月后被发现,在她的遗书中,写下了上面的一句话。
写下这封遗书的日子,是中国传统的团圆佳节,中秋节。当时的她是怀着怎样悲凉的心情给自己写下绝笔。老太太有儿有女,7年前独自一人搬至住所。风烛残年,病痛加身,预感将要离世的她,留下了对这个世界,最后的嘱咐。
她曾预想,第二天就会有人发现。殊不知,被人发现时已是两个月后了。而发现她的人,不是自己的儿女,而是隔壁的邻居。
想一想,人世间最悲哀的事,也莫过于此吧:儿女绕膝,生前无人问津;遗书落地,死后无人阅及。
4
在空巢家庭中,即使是经济条件优渥的家庭也面临着极大的风险。
在《空巢:我在这世上太孤独》书中:有这样的一对夫妇,他们都是大学教授,两个儿子也都毕业于高等学府,定居在北京。
老两口开始了快乐的旅行生活,可是疾病的到来把一切美好都拉回到残酷的现实,医院治疗,老太太累倒后被邻居发现才捡回一条命。
儿子没有办法长期照顾,只能让老人请保姆,但是即使出了大价钱,购买到的服务质量却非常差,最后两个老人在无奈中只能决定一同搬去养老院。并最后一起立下夫妻之约:如果一个人先走,另一个人一定想尽办法紧随其后。这是相濡以沫的老夫妻,能给彼此留下的最后一点尊严。
为人父母,最大的悲凉,不过是,生儿育女,勤劳辛苦,不添麻烦,最终,却活成了一座被人遗忘的孤岛。
有经济实力,有知识,有子女的老年群体尚且如此,那些“三无”的老人面临的境况更加艰难。应付日常生活更加力不从心,捉襟见肘。
与身体疾病相并存的是精神上的孤独感,尤其一些单身老人,还伴随有深深的被遗弃感。有的老人即使被接到城里和儿女一起生活,但是由于生活观念和习惯差异,会产生极大的精神压力,甚至发展成心理疾病。
在太原市,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在老伴去世后不愿出门,不到社区食堂吃饭,也不让社区人员上门。很多空巢老人比较封闭,孤独寂寞之感无法排解。
在生活中,有的老人为了排遣孤独,一整天都在超市逛来逛去,也不买什么东西,就是想看看人来人往。
也有的老人为了能够有集体生活,甚至会故意犯一些轻罪而被关进看守所一段时间。
因为在他们看来,哪怕在看守所待着,都比自己在家里待着热闹。还有的老人因为实在受不了这种孤独,甚至会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
多数城市空巢老人不用过多地为生计发愁,他们的孤独感除了源于身体的疾病困扰,更多的是对身份转变的不适应、再婚家庭重组的艰难。随着退休年老,往日工作的成就感和生活的满足感日渐削弱,个人角色唯有展现在家庭中。这种情况下,空巢老人的心理丧失感增加,丧偶单身老人的境遇更是雪上加霜。
只有越来越多的人主动给予空巢老人这一群体生命以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