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症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依然爱丽丝了解老年痴呆,你需要看这部
TUhjnbcbe - 2023/4/2 17:51:00
北京看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最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50911/4694665.html

这部描述早发性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生活的影片,独创性地以第一人称视角传达患者所面对的世界和内心的挣扎。摩尔阿姨以一己之力撑起整部电影,跟着她,患者内心的恐慌和煎熬深深渗透进我们的心里。

早发性疾病的设定,将“老年病”年轻化,更利于感同身受。

爱丽丝今年50岁,是哈佛大学一名认知心理学教授,也是著名语言学家。他的丈夫约翰也在哈佛大学任教,并在学校不远处买了房子,平时两人会一起上下班。

爱丽丝的三个孩子都成年了,大女儿和儿子经常来看她,小女儿(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只身在更远的地方追求演员梦,是个叛逆角色。

根据认知能力和身体机能,阿尔兹海默的临床表现分为三个阶段,电影也依照病情的发展线推进。

一切开始于生活的蛛丝马迹。

爱丽丝在演讲的过程中,经常会忘记一些呼之欲出的词,编排好的大纲也会忽然“消失”。

人人都有忘事的经历,她没放在心上,认为只是自己缺少睡眠。直到有一次,她在家附近跑步,跑到广场上时,忽然大脑一片空白,不晓得身在何方。这才引起爱丽丝的怀疑。

导演擅用镜头营造“陌生感”,一闪而过的人群,色调相近的环境,不断切换的镜头拼接出梦境的跳脱。

多次记忆力测试后,医生发现爱丽丝的记忆能力比自然衰退水平退化得更快,初步怀疑是早发性阿尔兹海默症。

做完脑部检查后,她回家了。作为哈佛大学教授,她当然知道一旦确诊,意味着什么。爱丽丝开始彻夜难眠,凌晨2点,焦虑;凌晨4点,崩溃。

她叫醒丈夫,坦白医生的猜测和自己的忧虑。没想到丈夫只是“多喝热水”式安慰,这是来自家庭的第一个信号。

很快,爱丽丝确诊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她的早发性阿尔兹海默是家族遗传性的。基于遗传学,她的每个孩子有50%几率遗传到,且携带这种基因的发病率是%。

爱丽丝向孩子们宣告病情的同时公布了这个事实,她的悔意与大女儿的诧异鲜明对比,这是来自家庭的第二个信号。

电影细致记录了爱丽丝的心态变化。

确诊之初,她选择坚守在教学岗位上。很快,她已经记不住上一堂课的主题,也记不得某个专有名词的含义。从她在讲台上暗中翻找课件能看出,爱丽丝的文字识别能力开始衰退了。

下班后,她依旧独自外出运动,但这次,她找回家需要的时间更长,连约好的应酬都忘的一干二净。

源源不断的遗忘让她恐慌,与丈夫争执后,爱丽丝吐露心声:

我宁愿自己得的是癌症。

的确,与癌症比起来,阿尔兹海默的生理痛苦太轻了,轻到人们遗忘了他们也是病人。

人们怜悯癌症患者人之将死还饱受肉体折磨,人们会为他们成立慈善机构、在胸口的口袋系上丝带。人老了,最怕活得没有尊严。

爱丽丝预料到病情恶化后的生活,她不想给家人造成困扰,也不希望堂堂语言学家最后落得无法表达的境地。

打开电脑,她为自己录下这样一段视频:

“Hi爱丽丝,我是你!首先确保自己是一个人,然后打开梳妆台下的第一个柜子,里面有一瓶药,全部吞掉后睡觉,不要告诉任何人。”

比起没尊严的活着,体面的死去是爱丽丝最后的选择。

此时,病情正在向第二阶段过渡。

在与女儿的对话中,她透露自己时而清醒,时而糊涂。清醒的时候,她还能像往常一样自理;一旦糊涂,她连厕所都找不到,只能尿在裤子里。

即使做好最坏的打算,爱丽丝依然努力拖延病情的恶化。

她在手机上写下重要的问题,定期回答。做饭的时候,她利用空档,做记忆游戏。但渐渐地,遗忘的速度远超她的预估。

爱丽丝终究是文化人,面对事实是必然选择,她开始学习失去的艺术。

代表早发性阿尔兹海默患者发表演讲是爱丽丝在得知患病后最体面的社交。她曾是一名教师,深悟语言的奥秘,如今不得不接受失语失忆。她用荧光笔标记讲过的每一句词,避免因忽然遗忘又讲一遍。

站在曾经最引以为傲的位置,以略显不堪的形式继续,爱丽丝打心底接受不可抗力的事实。

小编最喜欢的是她对待事情“顺其自然”的态度:

“我会学习失去的艺术,但不会为了学习而把自己击垮。”

看似平淡的剧情更考验演技,摩尔阿姨这段演讲,不激昂、不华丽,但真挚得引人潸然泪下。

随后,爱丽丝的身体加速衰弱。

出门前,她知道自己想穿那条绿色的裤子。自从第一次尿裤子后,爱丽丝难以控制肢体,需要在丈夫的帮助下更衣。她仍能正常思考,思维和身体的错位却令她煎熬。

家庭是港湾,但水亦能覆舟。

家人的理解和陪伴是阿尔兹海默患者最需要的,但往往事与愿违。困难的时候,最能暴露人性的弱点。

爱丽丝的丈夫意外得到绝佳的工作机会,要去外地一年。面对相濡以沫大半辈子的妻子,他依然选择离开。

剧情的合理性在于,丈夫觊觎这个机会,但也在家庭和事业间徘徊。他继续陪伴妻子一段时间,没有立刻马上抛下患病的妻子溜之大吉(那就是另一个悲惨故事)。

同样渐远的是大女儿安娜。

与小女儿相比,大女儿常常带着丈夫看望母亲,表面上是陪伴,实际心照不宣。小女儿要公演,爱丽丝为了让自己记住日子,执意记在手机上。

可刚讲完不到一分钟,她就忘了,得再问一遍。

这时大女儿丢出一句话,高傲又冷漠:“你为什么要顺从她记一个她不可能记住的日子?我们带她去就好了阿”

大女儿的人设,反映了这个社会家庭对待老年人的常态。

很多人觉得人老了需求就小了,平时陪他们吃顿饭、买点水果啥的,就是孝敬。更有甚者,把“人老了就是小孩”当做孝敬的指导思想。

电影用第一视角置换观众的感情,大女儿安娜的一举一动,显得疏离又鄙夷。这一句话,也引起两个女儿激烈的口水战。大女儿抱怨小女儿平时不回家看望妈妈,小女儿吐槽大女儿不懂得移情。

剧情的风向正悄悄转向小女儿。

电影一开始,反复出现小女儿与爱丽丝争执的场景。前序剧情中的她任性、自私,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气。

现在,爱丽丝的病演进到中期,记忆只停留在当天了。

某天,她无意中走进小女儿的房间,翻了她的日记,小女儿知道后大发雷霆。但第二天,她就向妈妈道歉,甚至把日记本放在妈妈床边作为她的消遣品。

最触动是,当小女儿开始懂事时,妈妈的遗忘速度已经不允许她亡羊补牢了。

//不再是秘密//

“最调皮的孩子往往是最贴心的”,小女儿知道妈妈记不得事,吵架的事实很快会被忘记,但每一次发脾气都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伤心在不断累积。

此后,每当爱丽丝独自在家,小女儿会陪她打视频电话。与大女儿相比,小女儿给予爱丽丝的才是真正的陪伴。在与小女儿的相处过程中,她更有人的尊严。丈夫异地后,回家照顾爱丽丝的,也只有小女儿一个人。

电影结局前,小女儿给妈妈念故事,此时的爱丽丝已经是重度阿尔兹海默患者了。

女儿喋喋不休,她享受着,脑海里是挥之不去的旧时光。

女儿问她,你知道我讲的故事是什么吗?

爱丽丝在恍惚中回答:

“我知道,那是爱”

1
查看完整版本: 依然爱丽丝了解老年痴呆,你需要看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