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别让它偷走岁月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治疗专业的医院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崔理立与学生开展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课题。受访者供图

医院医护人员为老人进行义诊。

受访者供图

医护人员为患者进行耳穴压豆治疗。受访者供图

“连冰山一角都算不上。”说起阿尔茨海默病就诊人数占发病人数的比例,郑冬杏长吁一口气。许多医护人员都和她一样有同感。

9月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很多人以为,出现记忆减退、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现象,是人的自然衰老现象。实际上,这可能是得了名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慢性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者会逐渐失去记忆与认知,最终无法生活自理,直至死亡。《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需求洞察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阿尔茨海默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患者人数近万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患病人数正持续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

阿尔茨海默病偷走的不仅仅是记忆,当其发展到中后期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幻觉、意识障碍等精神症状,生活质量急速下降,同时会对家庭造成巨大的负担。“立防立治,无问早晚”,阿尔茨海默病目前没有治愈的方法,如何正视疾病,与疾病共存,是一门还有许多要探究的功课。

●南方日报记者林露

讲次都是0

廉江城区,85岁的方雪清和90岁的老伴坐在家中二楼,她习惯拉起裤腿,把一只脚搭在前面的小椅子上。楼下街道很安静,电视关着,不说话时,家里只有风扇轻轻转动的声音。

方雪清个子瘦小,留着一头利落的白发,牙齿整齐、精神矍铄。窗帘半拉着,阳光从窗户照进来,但她分不清是上午还是下午,是白天还是夜晚。

对方雪清来说,时间在确诊阿尔茨海默病后便停滞不前。面对来访者,每隔几分钟,她就会问重复的问题:“你是哪里人?”“你今天来做什么?”“家里有几个兄弟姐妹?”

年,女儿郑冬杏回家探望母亲时,发现母亲逐渐忘事,刚发生的事情转眼就忘了。郑冬杏是医院老年医学科护士长,出于医护人员的敏感性,医院检查,结果如猜想的一样——母亲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从那时起,一家人坚持每天给母亲用药。

方雪清是20世纪60年代的高中生,毕业后当过民办教师、摆过摊,当过驾校招生员、装修工人。她记得自己学过三年英语,时不时会蹦出“Goodmorning,teacher”“Standup”等词。“久远的事情记得清楚,越近的事情反而越容易忘记。”郑冬杏的姐姐郑敏这样描述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

记忆力的衰退,慢慢对生活带来影响。

做饭时,方雪清总是忘记关火,家人怕危险不让她动手;家里养着10来只鸡,喂鸡是她的日常任务,不过她总是不记得自己喂过,反复喂食是常态;吃饭的时候每一道菜都吃过,过一会却念叨“这道菜我还没吃”;和邻居聊天常常重复一样的话,慢慢地就聊得少了;曾经很爱“煲剧”,如今电视剧看完一集忘一集,剧情变得不连贯,剧也就不好看了。

“老了,痴呆了,记忆力不好,你跟我讲次都是0。”方雪清总是念叨。

“其实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里,我妈的情况相对还好,只要看着她按时吃药就行,以前见过一个确诊的老人,没有坚持吃药,大概半年内就连家里人都不认识了。”郑敏说。

然而,面对这样一个“相对还好”的患者,家属也常遇到令人崩溃的瞬间。方雪清会不定时、无理由发脾气,但发完脾气后,转头又忘记自己发过脾气,家人告诉她,她却反驳说别人冤枉她。方雪清习惯每天起床都要见到老伴,见不到的时候会陷入焦虑,现在医院看病,郑敏也得一并捎上母亲。

是疾病而非自然衰老

年,德国神经病理学家阿尔茨海默首次报告了一例具有进行性痴呆表现的51岁女性患者,4年后,这种病被命名为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非常明确病理改变的疾病,患者脑功能和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它跟正常衰老是完全不一样的表现。”广东省衰老相关心脑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崔理立说,“就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它也是一种慢性疾病。”

社会上常将阿尔茨海默病称为老年痴呆症,其实这并不准确。“老年痴呆症的范围除了阿尔茨海默病,还有血管性痴呆、额颞叶痴呆、帕金森病等,阿尔茨海默病占老年痴呆症的比例在50%—70%之间。医学界一直想要扭转这个称谓,把人们常说的老年痴呆症称为阿尔茨海默病。”

由于发病初期症状隐蔽,以记忆力下降为主,不少人认为“人老了就是这样”,初期发病就问诊的人屈指可数。据《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需求洞察报告》统计,只有约三成受访者在发现疾病相关症状后的1年内进行首次就诊,该病的早诊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崔理立介绍,阿尔茨海默病有一些典型的表现:

——记忆力下降。早期,患者会忘记近期发生的事情,经过反复的提醒也记不住。到了晚期甚至连家人都忘掉,丧失远期记忆,这时脑内的神经元已经被破坏得非常明显。

——定向力障碍。比如会觉得经常去的地方很陌生,不认识周围的环境,方向错乱,或者不知道时间。

——注意力无法集中。原来可以专注做事,患病后无法集中精力,计算能力下降,执行功能出现障碍,操作不了复杂仪器,这些都是大脑处理复杂事务功能下降的表现。

到了中晚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情绪不稳定,会出现性情大变、乱发脾气、睡眠周期紊乱、白天黑夜颠倒等情况,或者出现社交障碍,不再热衷于跟人聊天交朋友。

“如果出现其中一两个症状,且持续了一段时间,医院进行量表筛查和病理检测。”

每年,崔理立所在的广东医科大学会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到社区、农村进行阿尔茨海默病义诊和科普,做相关课题研究,但这些年搜集到的一手数据让他感到沉重。

“在相当多的经济落后地区,大家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识几乎为零,觉得不是生病,就是人老了。事实上,全国中老年群体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率大约在3%—8%。根据这个比例测算,就粤西地区而言,我们能够诊断的不超过20%。也就是说80%以上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不知道自己生病,也没有提前干预或者治疗,这是一件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

让大脑不停地转起来

家住湛江市区的晓澜发现,随着年龄增长,父亲的症状正一年年加重。以前,他可以到邻居家串门、到门口喂鸡、看看电视,如今他已分不太清自己的9个小孩。年轻时,父亲是很温柔的人,现在也总爱发脾气。

晓澜的父亲今年82岁,10年前确诊阿尔茨海默病。“有时候晚上洗澡,明明拿了干净的衣服进去,但是洗完澡出来,还是穿着要换下的脏衣服,穿衬衫的时候,他也会把扣子扣错。”晓澜感慨。

身为医护人员的晓澜知道,得了阿尔茨海默病是一件没办法的事。“但得病之后一定要积极治疗,尽量延缓疾病进程,家属也不要想太多。”

阿尔茨海默病不能治愈,但可以延缓。这种疾病本身不致命,但中后期病人存在定向力判断或认知障碍,生活不能自理,多因并发症引起死亡。

“早诊断、早治疗、早干预。”崔理立强调,要对阿尔茨海默病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从三四十岁就过上健康生活,不要等到六七十岁。

阿尔茨海默病分为家族性和散发性,其中散发性居多。

关于前者,家中长辈或者三代以内有人确诊阿尔茨海默病的,可能拥有家族遗传的易感基因,通过早期的基因筛查、病理性检测等技术可以查出来。如果查出携带风险基因,及早介入指导、干预,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或延缓发病周期。

关于后者,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与年龄、脑部创伤、基础疾病、不良生活习惯等原因有关,高危因素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等,受教育程度较低、不经常动脑思考亦有影响。

“阿尔茨海默病病程非常长,从发病到中后期可能长达十几年,如果我们在前期降低风险因素,提高认知储备,尽快干预,扭转不好的生活习惯,就能够推迟发病。”

所谓的“早干预”,不一定是吃药,更是养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加强日常的体育活动,慢跑、跳广场舞、打太极拳等,对于提升机体免疫水平很有帮助。饮食方面可以参考‘地中海饮食’,清淡饮食、少油少盐,多吃五谷杂粮、坚果、蔬菜、水果,不要吃得太撑。”

除此之外,要加强社交活动,多走动、当志愿者、上老年大学,或者学习一门新技能,通过这些来加强认知训练、增加大脑储备,总而言之,“就是要让大脑不停地转起来”。

治疗方法因人而异

年毕业后,郑冬杏来到医院老年医学科工作。刚毕业那会,社会上并没有什么人讨论阿尔茨海默病。直到年,美国前总统里根向公众宣布自己身患阿尔茨海默病,这一疾病才引起广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