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心理学你是否被洗脑,只有这一个经典的判断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告别援助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0412/l4oeln0.html

原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加州伯克利大学心理学教授玛格丽·泰勒·辛格博士(MargaretThalerSinger),是著名的反邪教专家,主要研究邪教强制说服和洗脑的课题,曾经在《邪教在我们中间》一书中,对被洗脑者做了一个经典的描述:

就像大部分军人都相信被子弹击中的会是别人而不是自己一样,多数民众也认为自己的观念是牢固的。别人会被操控,但是我不会。

什么是洗脑

洗脑,是一种心灵控制术,是指通过外部压力或渗透,将某种观念灌输给个人或者群体,以改变其价值观、信仰、感知和判断,最终改变理念体系和行为方式,通常隐含有政治、金融、个人或宗教的目的。

通常来讲,政府主导的教育,事实上就是一种大规模、成体系地改变个体的理念体系和行为方式,在这一点上和洗脑同理。

但是,教育和洗脑的根本区别在于目的上的不同,教育的目的是让个体学习到社会普遍认同的理念和行为方式,以利于更加适应社会,并促使个体成规模地推动社会发展;

而洗脑的目的往往不可告人,或者真实目的被掩盖,缺乏科学思维的人不能轻易分辨甚至懒得分辨。

区分是否洗脑的关键不是给予外部压力或者灌输的方法,而是看灌输的这种认知与观念是否符合事实真相和逻辑。

符合事实真相和逻辑的我们可以称之为教育或者学习,不符合事实真相和逻辑的则通常称为洗脑。

“洗脑”的渊源

“洗脑”这个说法是中国人的发明,只不过,这个词最早的意思和现在的意思完全不一样。

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得一批中国的仁人志士惊叹于当时朝廷和国人的愚昧和迂腐,并且开始思考如何让现代化的文明思想深入人心,其中的一条路径就是研究改造人脑。

谭嗣同在《仁学》里面提出了“脑气”的概念,他认为中国人不够团结就是因为脑气移动的方向不一致,所以人们应该改造自己的脑气才行。谭嗣同的同乡唐才常也认为:应该创造“新脑”。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提出:变法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悠久而落后的封建传统深深地嵌在了中国人的大脑里,所以要在民众中“赤手铸新脑”,中国才有进步的希望。

同一时期的另一位重要知识分子严复在翻译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Spencer)的《社会学研究》时加入了一句注释:

要想学习社会学,就需要先“洗脑涤心”。

可以看到,“洗脑”这个说法第一次被明确提出来的时候,指的是洗掉传统糟粕,迎接文明的新观念。“洗脑”被认为是一件好事。

后来,在冷战时期,苏联成功创造出苏维埃新人,并且还能把战俘也强行转化,美国记者爱德华·亨特怀疑克格勃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中获得启发,发明了一种神秘的改造大脑的技术,可以把人变成绝对服从的、僵尸一般的大军。

震撼和恐惧让英国和美国的情报机构不得不投入了大量的经费研究如何改造大脑,希望找到能够与苏联抗衡的技术,无论是药物、还是方法,包括感官剥夺、潜意识植入、催眠术、精神分析、电击、脑前叶白质切除术等等……

后来,这些方法当然是被质疑和取笑,但“洗脑”这个词就这样被扭曲了词义,并从此成为了精神控制的代名词。

而现在“洗脑”隐含的意思是:被洗脑的人顽固地坚持被灌输的观念,无法接受任何相悖的观念,无论这个观念是否符合事实,这时,普通的沟通已经失去了意义。

这是对人的主动性和自由意志的彻底否定,它和“洗脑”最初带有的破除落后思想、接受现代文明的含义,已经是大相径庭了。

洗脑三原则

那些从不收回自己观点的人爱自己胜于爱真理。——戴维·迈尔斯(DavidG.Myers)的《社会心理学》

按照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洗脑的关键便是让被洗脑的对象无法思考、不容置疑。所有的洗脑方法,都是以让被洗脑者无法思考为核心目的。

1.简单重复。将同一主题重复一遍又一遍,直到它被牢记。在电梯门口听到的那些广告,总是反反复复声嘶力竭的嘶吼,就是这一类型。

2.活动教育学。不给被洗脑者任何隐私的空间和空闲的时间,让他始终处在被限制活动的状态。审讯嫌疑人、改造战犯、传销就是实施这个原则的经典案例。

3.互相批评和自我批评。让被洗脑者自始至终感到来自群体的压力,从而不断质疑自己的判断力,最终屈从于群体的观念。

洗脑的具体方法

(一)催眠

催眠的目标在于让被催眠者处于高暗示性的环境中,比如:简单重复的轻音乐、有节奏的语调、舒适的房间布置。让被催眠者身体放松、精神进入冥想状态,这时,被催眠者的意识层面的警戒放松了,观念也就可以很轻松地被输入到被催眠者的潜意识。具体的原理如同电影《盗梦空间》。

(二)从众压力

有关从众压力的实验比比皆是。最经典的便是波兰社会心理学家阿希(Asch)做的“线段实验”。他让参与者分成7人一组,共同观察一组长短不一的线段,并且逐一回答:哪条直线和第一条直线一样长?

实际上,在每一组中,有6个人都是实验助手,只有1个人是真正的参与者。6名助手故意同时给出了同一个错误答案,以此来观察那1个真正参与者的反应。

结果是:有37%参与者会跟从助手们的错误选择,而放弃自己的正确答案。在多次实验中,有75%的人,至少出现过1次从众。

更有趣的是,有些参与者甚至坚信:

助手们给出的答案才是正确的,我自己看错了。

也就是说,他的认知,被从众的力量扭曲了。

(三)爱的轰炸

年,心理学家玛格丽特·辛格在《邪教在我们中间》一书中第一次出现了“爱的轰炸”这个词汇,在宗教团体招募新成员或者巩固教徒信念时,教化者往往会扮演挚友、慈师、圣君等仁慈、宽容、和蔼以及无所不能的角色,让被教化者感到伙伴的亲密、被赞扬的快乐、家的温暖、友情的共享等,从而在爱和同情的深沉包围中,接受“神的教诲”。

(四)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LeBon的著作《乌合之众》中,指群体中的个人因丧失个性而产生失控的、反规范的行动。勒庞将这种现象形容为:无异议、激动人心、智力弱化。

(五)信息控制

绝大多数人是不愿意充分实践证明和进行严密逻辑推理的“懒鬼”,面对被刻意提供的片面信息和残缺信息,人们也倾向于情绪化地立即得出结论。仅仅是因为爱、被保护、关怀、和蔼等模糊的原因,人们就会无条件地信任信息发布者。若信息发布者刻意让你得到片面或者残缺信息时,人们就会作出盲目、自信且令信息发布者们满意的判断。

五、洗脑免疫

既然洗脑的关键是让洗脑对象“停止思考”,那么只要我们不停止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自然也就获得了洗脑免疫。在这里还要普及一个小知识:懒于思考、惰于学习的人更容易患老年痴呆症。

怎样才能不停止思考呢?答案很简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当你得到一个论据,下一个论断,或是需要给自己树立一个观念时,不妨先退一步,问一问自己:它真的成立吗?

别忘了:

1.你所摄入的一切信息,都是你思考的原材料,包括垃圾信息、刻意扭曲或是被精心筛选过的信息。

2.你解读信息时所使用的观念,也都是外界所给你的,它们也可能来自别有用心或者同样不明真相的人。

不妨去测试一下它们的真实性,或是寻找相应的证据,来强化它们的可信度。

一个简单的做法是量化——问自己:

我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相信和认同它?

也许,许多冲突和矛盾,从来就不存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