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白蛋白生产基地项目从研发到在通化逐渐孵育成一个产业化项目,7年的过程中受到了省、市、县三级科技部门的全力支持,项目取得了巨大进步,现已进入二期临床。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进行大规模生产的产品白蛋白进入临床期。这个药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可以解决我国战略性物资短缺的瓶颈,新工厂的第一期生产就可以达到吨。”通化安瑞特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项炜介绍说,在通化这块黑土地上,能够实现全球最高科技、最大规模、最先进的领先技术,实现产业化升级、产业化攻坚、产业化大规模生产,是吉林人的骄傲。
“药济天下”是通化市最闪亮的名片。30多年来的接力发展,以重组人胰岛素、重组人白蛋白、老年痴呆症(AD)治疗药物以及人参精深加工产品和康源生物林蛙抗菌肽等为新代表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不断出现。
“中国医药城”产业基础雄厚、自然资源禀赋,是吉林省医药健康产业走廊重点建设的千亿级医药制造核心。在这里,集聚了一大批医药生产企业和医药知名产品,形成了鲜明的区域优势和产业特色。
通化市现有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72家,年医药产业实现产值.9亿元。今年1至5月,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实现产值62.6亿元,同比增长20.8%。
产业快速稳步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通化正在按照“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规划,践行“一四五”发展思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国际医药健康名城,奋力开创新时代通化绿色转型、全面振兴新局面。
在东方红西洋参药业二期工程建设现场,机械轰鸣、吊塔摆动,施工场面忙碌且有序。项目主体部分已经完工,年内会全部竣工,投产后人参化妆品等产品会优化和丰富产品结构,提高仓储能力达5万吨,随着人参博物馆、产品展示厅、会展中心的投入使用,工业旅游服务质量会得到大幅提升。
企业副总经理吕文科表示,目前企业与浙江大学签约,开展“联合共建西洋参研究院”“ISO国际标准研究”“功能食品开发”“数字化智能化体系建设”“人才培养与交流”等方向的深度合作。同时,筹划三期项目建设,适时推出中药配方颗粒等新品上市。
平台创新“一子落”,产业发展“满盘活”
加快建设医药健康平台,通化市依托医药产业优势,建设40余个高水平创新平台,赋能医药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全国医药健康技术转移服务云平台投入试运行,吉林大学第一个体外诊断试剂(POCT)研发平台落户通化,全省首个保健用品第三方检测中心加快建设……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是最核心、最关键、最可持续的竞争力。
通化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力实施“十大行动、百项工程”,按照“补短板、建机制、搭平台、促转化”的总体思路,统筹推进“抓基础建机制、抓对接促转化”两条主线,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新成就。
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化先行先试。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领导小组-科技成果转化局-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三级组织领导机制,出台《通化市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试行)》,实行市直部门横向联络制度和市(县、区)协同联动制度,加强工作互动和信息互通。
同时,围绕医药、新材料和冶金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遴选50户企业,组建重点企业服务库,设立企业科技专员,实时掌握企业科技成果转化需求,及时提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修正药业厄贝沙坦片历时两年例临床BE试验及药学研究,于年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获得国家药监局的批复。作为通化市首家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品种,在质量水平和临床疗效上均有大幅度提高,目前已与法国赛诺菲的原研药品一致,在临床上可替代原研药,彻底打破了我国仿制药在质量和疗效上与原研药存在较大差距的历史局面。企业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主体。近年来,通化市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提升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助推55家企业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2户企业发展为吉林省科技小巨人企业,年均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0家以上,创新型企业总数居吉林省第三位。
吉林双正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诊断试剂即时快检(POCT)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科技型企业。今年,企业与吉林大学合作的《外泌体差异基因及新心损标志物试剂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喜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奖项的获得,一方面充分调动和发挥我公司科技人员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升公司技术的原始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促进我省经济、科技和医疗事业的发展。”企业副总经理李兴杰自豪地说。
强化各方协同,通化市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齐联动”
构建“高企库”,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长效机制,实施“百户企业科技提升行动”,启动“通化市高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