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何邦平感恩父母拥抱亲情 [复制链接]

1#

世界上最亲最爱是父母亲。自从自己养孩子开始,才体会到了养儿方知父母恩的真正内涵。我的成长路上,父母用自己言行教育我怎样做一个真正的社会有用人,没有深奥的道理,没有华丽的词语。我踏入社会,开始自己的人生之路以后,父母那朴实的做人准则让我受益匪浅。我最崇敬的父母,再生之德,养育之恩,教诲之情,终身难忘。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父亲是我那遮阳的伞,父亲……”,一首首歌,赞扬了儿女对父母的爱,又一首首歌唱出了父母对儿女的爱。儿女爱父母,父母爱儿女。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感情,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这些都是亲情。

亲情是有血缘关系的人、血缘最接近的人之间的感情,是父母,兄弟姐妹,渴求为亲人付出一些或全部的思想,是人间最美的一种感情。亲情无限,大爱无疆。亲情的力量是伟大的,可以振动一切;亲情的力量是无边的,可以挽救一切;亲情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改变一切;亲情的力量是美妙的,可以感动一切。亲情犹如一江剪不断的春水,流动的是游子心中永远的思念;亲情犹如一丘数不尽的细沙,沉淀的是长年堆积的牵挂;亲情犹如夜空中那颗北斗,指引的是那迷路的羔羊回家的方向。

在父母之爱中,母爱犹如水泥和砂石,父爱犹如水泥板中的钢筋;母爱犹如蜜糖,放入嘴里就能品尝到甜,父爱犹如广柑,只有吃完之后,一吧嗒嘴才能感受到有一股浓郁的清香。遗憾的是很少有人“吧嗒”一下嘴,去品味一下父爱。

父亲的头发是两种颜色,有黑色却也有白色,那一根根白花花的坚硬白发,由几根肩负着工作,几根挑担着我们兄弟姐妹的成长,几根托着家庭的重任,一些又有着生活的烦恼。永远记住,在家庭里,除母爱,还有父爱的存在。我们兄弟姐妹成长的道路上,父亲为我们树立一个坐标,为我们铸造展翅飞翔的翅膀。父爱比天高,比海深,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他用自己的行为感染并教育着我,让我们学会了用爱感动生活,用爱感知世界。这种伟大而无私的爱,子女穷其一生也报答不尽。

“都说养儿能防老,你再苦再累不张口”。自幼受父亲的影响,我特别敬重我的父母。父亲对爷爷很孝敬,什么事情都和爷爷商量,全家许多事情他都一个人包揽了,超负荷的劳累,使白发过早地爬上了父亲的额头,看着父亲憔悴的身躯,苦地劳作,我学习起来更加刻苦和努力,因为我知道,只有我在不断表现优秀才能为他带来快乐。我总是在想,我将来一定要尽量当个像父亲一样的好父亲。

年12月入伍后,我来到多公里以外的江苏省如东县驻老坝港部队,自然分外想家。初到部队,一切都是新的,多少有些不适应,思家的情绪经常情不自禁的涌上心头,那时的我,最盼望的就是收到家里的来信,最开心的就是给家里写回信。父亲读书少,每次来信均由堂哥代写,而我寄给他的信,也是堂哥念给他听。于是,每月一封家信就成了他的企盼。收到信时,对他而言是个象节日,虽然他文化低,却总喜欢拿着信,翻来覆去地看,似乎想从信上找到我的身影。堂哥来信告诉我,每次我的信他都要念给父亲听几遍,父亲记忆力好,每次信中的内容,他都能记得住。我是村里入伍后,第一位荣立三等功,喜报由大队干部敲锣打鼓地送到家里,于是他得到了村里人的尊敬,每次村里人询问我的情况时,他总是将我信中所述事情详尽的描述给别人听。每当这时,他的神态格外激动和自豪。

“儿只有轻歌一曲,和泪唱,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我当兵后,远离家乡,父母经常牵挂我。入伍后第2年,有一天晚上7点,接到父亲打来的电话,说他从广播里得知江苏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特别担心我们的连队是否有危险。父亲并不知道连队的地理位置,我只好告诉他,我们连队很安全,父亲在电话那边长嘘了一口气地说:“这下我们就放心了”。过了几天,收到妹妹的来信,信中她告诉我,父亲为了给我打电话,在镇上逗留了一天,从早上开始打,打了四、五次,都没有打通。父亲不甘心,一直等,终于在晚上7点让我接到了电话。为了给我打电话,父亲忍饿在街上等了一天,直到给我打完电话后才摸黑回到家里。读着妹妹的来信,我的眼睛湿润了,心头象被什么堵住了似的,闷得慌。哦,我那朴实而又伟大的父亲。

父亲总是那么得关心我。“你当兵在外,只要你自己爱护自己的身体,认真学习,刻苦训练,就好”。这句话是那么得熟悉,这是父亲最渴望的愿望,父亲总是关心着我的明天,希望我将来可以过上好日子。总担心我的表现,我的身体。而我往往忽略了这不经意的一点一滴。不知为什么,现在想起父亲对我的爱,一股深深的惭愧油然而生。那时,我又再次注视着父亲的面孔,我看到了他劳动的负担,养家的辛苦,现在回首瞻望,那不仅仅是一根白发,而是他为我们兄弟姐妹付出的心血。

母亲没有读过书,但是她懂得道理。母亲告诉我们兄弟姐妹,只要你们好好学习,我和你们父亲都会想方设法节约、凑到学费,供你们兄弟姐妹上学读书。还给我讲“沂蒙六姐妹”的故事,还经常教育我们兄弟姐妹要懂得感恩。父亲是老党员,母亲不是党员,但是她信党爱党。我当兵后第2年就加入党组织。第二天,我抑制不住心中喜悦,把入党喜讯写信告诉父母,他们得知后很开心。几天后,妹妹回信说:“那封信,母亲缠着我念了这封信好多遍,她听后眉开眼笑。还一个劲地嘱咐我,要争取做个优秀党员”。

哪些年,每次家里回信,母亲都叮嘱我在部队好好干。“好好干”是母亲给我回信中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当兵第二年,我当了卫生员。母亲得知后,让妹妹给我写了一封回信,信中说:“一定要勤肯工作,诚实做人,争取做出新的贡献,不能坏了名声”。母亲的叮咛,我一直记在心里。在卫生员的一年里,我夜以继日地学习和工作,成绩显著,荣立了三等功1次、不久又入党。母亲把我的立功喜报贴在堂屋墙上,谁来家串门就向谁夸赞。一次部队提干,我因条件未达标被刷了下来。我没敢告诉母亲,怕她伤心失望。我同乡的一个战友把这件事告诉了她。母亲来信说:“暂时没有提干,还是要努力做好工作,吃着部队的饭,就得好好干。当干部是有出息,但把兵当好了一样有出息”。母亲的叮咛,让我重燃工作的热情,又取得新的业绩。而且,每次母亲回信从来报喜不报忧,“家中一切安好,不必牵挂分心……”。当然有时信中也有琐碎的絮叨,但更多的是语重心长地教诲以及父母亲对人对事的见解与道理,他们很用心回我每一封信,字里行间浸透着良苦用心。

母爱就像一个无底洞,它让你肆意地享有、索取,去不求任何的回馈;母爱就像冬天里的第一缕阳光,温暖而和煦,哪怕身在天涯,依旧能体验到无限的温暖;母爱如春天第一阵清风;母爱如夏天的第一股泉水,清澈而凉爽,即使身在他乡,总能聆听到叮咚的心弦;母爱如秋天的第一朵云彩,轻柔而纯洁,就算身在远方,仍然能感受到温馨的胸怀。母爱,如一股清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母爱,如一阵清风,吹开我们的心结;母爱,平凡中又透着伟大!母亲的唠叨是爱的表现,母亲的叮嘱是爱的累积,母亲的付出是爱的充值,母亲的奉献是爱的接力。

生命是父母亲给我们的。我们之能长大成人,是父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位部队干部,是父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父母亲遗传给的。当兵后,我离开家里在遥远部队不久时就经常想家了,尤其是因为经济困难连续多年没探亲,在这个繁华而喧闹的城市中,再也没有看见故乡那广阔的原野和那静静流淌的湖水,只有忙碌和名利占据我原本平静的心。每当漆黑的夜晚,月亮撒下皎洁的清辉,总是勾起我的思乡之情,思念故乡那皎洁的圆月,思念故乡那静静的湖水,思念故乡那亲爱的父母亲。

海有多深,山有多高,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父母脸上的皱纹非海之深可比,父母身后的背影非山之高可比。在我城市的梦里有我的故乡,在我故乡的梦里有我的父母;在我父母的身上有流不尽的汗水,说不尽的爱。

感恩父母,知足惜福。入伍后,我每月津贴费(第1年,6元/月;第2年,7元/月,第3年,8元/月;第4年,10元/月;第5年,15元/月,……),除买邮票(8分/张)和日用品约10%外,其余累积后每隔几个月,分别汇款给父母。为多省钱,连续4年没探亲,很累又想念家时,常在被子里哭鼻子。年8月考上第二军医大学,寒假暑假自己找份勤工俭学。

从战士提为干部后,那时工资开始是52元/月,约70%汇款给父母;年12月,妻子和儿子随军来上海后,父母在浙江临海老家。父母在生活上、就医配药等需要花钱时,基本上都是由我来付款,我不定期汇款给父母。单身干部的哪些年,我在食堂买好饭菜,端着饭碗拿回办公室一人吃,都不敢在食堂与同事、同学一起吃饭。因为,我基本上是不买肉包,不买大排、鱼等荤菜,有时最多是买2个面筋塞肉+蔬菜,或百叶包肉+蔬菜,担心别人取笑而丟脸。那时,一顿饭吃后过1~2小时肚子就叫,没有油水。身高厘米,体重只有约斤,面黄肌瘦。

(部分汇款单,留底存根)

悠悠岁月,没齿难忘。面对父母,儿女心存感恩;面对儿女,父母满心疼爱。年2月,我将父母接到上海小聚一星期,陪他们观光游览上海美景,两位老人第一次来到上海,一路上高楼大夏,宽阔马路,各种景色都在吸引着老人的好奇。第一次来上海外滩,在外滩看浦西中山东一路边上是万国建筑,遥看浦东陆家嘴是一片美好的自然风光;到城隍庙,穿过豫园商业区,感受到城隍庙经过多年的历史,现如今已经商业化,但还是属于到此一游的景点;到南京路街上看看,南京路已有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华商业第一街。哪些天,两位老人满怀喜悦,百感交集。

我陪同父母,多次参观第二军医大学校园,近距离感受这所顶级医科大学的气质。大学的校门并不宏伟,但酒香不怕巷子深,这掩盖不住军医大学的气质。大学原是国民党医学院,年改称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年改称上海军医大学,年7月正式定名为第二军医大学。大学拥有许多老建筑,沉淀着历史和岁月的印记。在国内众多大学之中,感觉是自然环境、学习设施、人文气息、生活氛围结合最好的医科大学校园之一。校园内古木参天,绿树成荫,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四季常青,鸟语花香,园林景色,步移景异,宁静淡然,书香扑面,环境舒适。

(照片拍摄于年2月,父母来军校

那次与父母的短暂重逢期间,父母反复告诉我:上海是个好地方、很繁华、标准的商业城市,生活在上海很便利;第二军医大学是著名的医科大学。希望你珍惜机会,努力学习,踏实工作,立志将来为部队医疗卫生事业做出新的、更多的贡献!

从此以来,我始终牢记父母嘱咐,以奉献之心做工作,以爱岗敬业做先锋,先后被评为“优秀党员”11次、“优秀党支部书记”2次、荣立三等功2次(共3次),为部队建设奉献了一辈子。这些荣誉,将鼓舞着我以一个老党员的身份继续前行。

勤劳忠厚、淳扑憨厚的父亲,终究没有逃脱老慢支病魔的纠缠和折磨,在他72岁那年离我们而去;善良慈爱的母亲,得了老年痴呆,在她78岁那年驾鹤西飞。祝愿父母在阴间含笑安息!

作者简介

何邦平,男,浙江台州临海人。临床药理学、高级技术职务,技术五级(正师,享受副军)。第二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医用化学教研室副主任、党支部书记,药学院实验中心副主任,荣立三等功3次。参与国家和军队课题5项,第一署名科研论著《中华医学杂志》等28篇、教改论文《药学教育》等11篇、卫生保健论文《解放军健康》等10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4部(主编1、副主编8),获国家和军队科技成果5项、教学成果8项。《中国肿瘤学会》理事、《中国化学制药肿瘤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药分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军队和上海《医药成果审评专家库》成员,名入《中国名医大典》。年7月以来,回忆往事、治疗疑病、医药保健《大家读网》第16篇。

编者按

该文章的有关内容,已经发表于《上海市杨浦军休报》年第6期第4版。感谢执行主编吴美老师的悉心指导和精心修改!

读者点评

何教授,百善孝为先,你是我们的榜样和楷模,向你学习致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